成龍濕地的里海行動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郭志榮 陳志昌,剪輯 張光宗

雲林口湖成龍濕地的守護計畫,邁入第五年,從藝術季的開展,到生態養殖的推動。從濕地生物的安棲,到村落居民的笑容,守護濕地的里海環境行動,朝向美好願景持續進行…

冬季時刻,雲林成龍濕地,是許多候鳥的度冬棲地,吸引許多拜訪者,賞鳥親近濕地。經過幾年經營,這裡成為最佳環境教育場域,許多老師會帶著學生前來,走訪台灣濱海的生態與人文。



透過望遠鏡,學生第一次踏上成龍濕地,好奇觀察環境生態。一群生活在棲地旁的國小學生們,也開始忙碌起來。分組清理環境,收拾佈展的小木鴨,當候鳥紛紛離開,他們準備迎接另一群藝術候鳥的到來。

觀樹教育基金會,從2010年開始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每年一到春季,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就像候鳥一般,來到成龍村,從事環境藝術創作。



除了濕地藝術季活動,基金會一直有個心願,想讓里海行動,從濕地走向社區。他們建造了第一座生態養殖池,希望以不抽地下水的方式養殖。新的養殖魚塭建造完成,到了投放蛤苗時刻,為了祈求豐收,工作團隊入境隨俗的拜謝土地公。

為了營造社區空間,他們邀請來自台南土溝的社造團隊,重新改造聚落公共空間。原本荒廢的社區活動中心,改造後成為社區聚會,孩童看書的新空間。社區景觀大牆的繪製,讓村落多點色彩。



經過幾個月養殖,終於到了收成時刻,基金會邀請大家幫忙收成,同時進行生態教育,透過食物鏈的連結關係,瞭解生態養殖觀念。大家著裝下水,撈起池中文蛤,再依照不同大小分類,大人小孩忙成一團。主任王昭湄一直擔心收成,如今證明生態養殖可行,希望能推廣給居民,一同朝向不抽地下水的生態養殖前進。



春天來臨,新的藝術季展開,村民每戶一道菜,歡迎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大家內心充滿感動,村民們也從早期的陌生,到現今的熱絡,意味一種交流與接納。

2014年的藝術季主題,推動藝術魚寮計畫,幫助村民為長期使用的工作魚寮,添點環境藝術,也讓這條魚寮小徑,成為美麗道路。藝術家各個發揮巧思,進行魚寮改造,有的魚寮變成了禮品盒,有的添加了泥土窯,有的甚至添加了風力發電淡化海水機組。





從濕地藝術到產業改造,成龍濕地上的工作團隊,用五年光陰,深耕地方推動保護濕地環境的里海行動。濕地上的水鳥,社區的藝術家,像候鳥般來了又走,這群工作者與村民,卻是永遠留下,守候這塊美麗的濕地家園。

集數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