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月,台北連續六天高溫超過37度,創下百年來同期最高溫的紀錄,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七月。近30年來,台北超過37度的天數持續增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柏油與建築物不斷蓄熱,讓城市在晚上也涼快不起來。
居家空調96%用來移除室內熱能
台灣九成以上的建築是鋼筋混凝土構造,但鋼筋混凝土吸熱能力強、隔熱效果差,到夏天只能靠冷氣移除熱能。根據台電的研究,空調用電在居家用電中占的比例,公寓是32%,透天厝更高達48%。另外根據工研院研究,居家空調用電96%都是用來移除建築外殼進入室內的能量,其中窗戶占57%、外牆占17%、屋頂占22%。
為了減少建築耗能,包括歐盟、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都對建築訂定了嚴格的節能標準,但台灣在這個部分卻顯得停滯不前。在德國研究能源科技的韋仁正、胡湘玲夫婦與著名綠建築設計師張清華合作,這棟座落於青年公園的太陽圖書館,就是他們請德國能源技師,透過精準的能源分析,具體落實節能的第一步。
太陽圖書館外型平實,就連結構也是一般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它節能的秘訣就在於它的外殼隔熱系統,不但外牆加裝了隔熱板與塗料,屋頂更有厚達30公分的隔熱罩,首先是26公分的木質纖維板、再來是防水層、空氣層、以及最外層的鋼板。為了讓青年公園充滿綠意的景緻穿透到室內,圖書館南面採取百分之百的開窗,理論上這樣大面積的開窗會讓圖書館極度炎熱,於是建築師採用雙層的隔熱玻璃,可以保障60%以上的透光率,但熱能的穿透率只有一般玻璃的1/3。
在最炎熱的七月,太陽圖書館每隔一個半小時開空調半小時,當戶外溫度高達37度,太陽圖書館室內始終維持在27度左右。搭配全熱交換器引進室外空氣,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
這裡一樓是自動化的無人圖書館,二樓則是建築節能教育的展示中心。透過實驗,民眾可以輕易瞭解每種材質的隔熱能力。原來每種材質的隔熱能力都不同,以17公分標準的隔熱材為例,要達到相同的隔熱效果,輕質混凝土磚需要51公分,而一般的水泥牆則要892公分才會有一樣的效果,但我們在選用建材時卻常常忽略了隔熱的重要。
玻璃帷幕大樓是現代城市的表徵,在亞熱帶卻是能源的殺手。在台北市有一棟興建中的玻璃帷幕大樓,利用空間配置與隔熱建材,扭轉玻璃大樓耗能的命運。建築師徐名頤指出,建築從配置與建材兩方面做到節能。在設計之初,設計者以動畫模擬夏至陽光照射建築物的軌跡,計算出西南角是陽光直射最強的區域,將人員不需長時間活動的電梯、廁所、機房等區域配置在此。另外,頂樓有屋頂花園隔熱,全棟大樓都採用低輻射雙層玻璃,造價是一般玻璃的2.5倍,整棟大樓使用下來,建築成本增加上千萬。雖然業主有節能的用心,但是一般承租者似乎並不重視。
一般住家要如何成為綠建築,做到節能隔熱呢?
綠建築是豪宅或公家單位的專利嗎?也有建築師致力興建升斗小民買得起的綠建築。這一棟棟透天厝,外表看起來跟一般的RC建築沒什麼不同,但它的重量只有一般RC的1/5。
宜蘭建築師劉志鵬在921地震之後,眼見許多鋼筋混凝土的房屋倒塌,決定屏棄傳統的水泥構造,致力發展耐震耐強風的輕量化綠建築。房屋由籠子狀的鋼架結構支撐,外殼則是由輕質壁板組成。不論是外牆或屋頂,都有防水層與隔熱層,一併解決了鋼筋混凝土蓄熱潮溼的缺點。
除了外殼要隔熱,劉志鵬也研發地溫空調系統。他發現宜蘭地下2公尺深的地溫大約是22度,終年恆溫。他將一樓樓板架高,再鋪上30公分的碎石,讓房屋底部形成一個空氣室,溫度終年維持在16度到28度之間。夏天屋簷下的空氣經由進風口進入氣室降溫,經過活性碳過濾之後抽進室內,與室內空氣交換後,熱氣從高處排出,冬天也是同樣的機制。如此一來,冬季與夏季雖然門窗緊閉,仍然可以保持室內的通風換氣,降低空調需求。
老舊住家改善通風節能
新房子要節能隔熱,那麼既有的房子又該如何改造,才能退燒解熱?台灣97%的房子都是舊建築,致力推動平民綠建築的邱繼哲曾經幫助許多住家、學校的舊建築改頭換面,被稱為「科技風水師」,他最著名的改造案例,就是自己的家。
首先,邱繼哲以橡膠隔熱磚、木棧板、盆栽等阻擋太陽的熱量往下傳到屋頂,解決頂樓吸熱的問題。接下來為了解決嚴重的西曬,他安裝了兩層窗戶,中間加裝一片百葉簾,夏天的時候將外層窗打開,熱空氣隨著百葉簾往上排出,冬天將內層窗打開,空氣加熱後留在室內,達到夏天散熱、冬天保溫的效果,用電量也只有一般住家的1/6。
當大部分人追求舒適節能的新房子,卻有人逆向操作,硬是要買悶熱的老屋來改造,住在八卦山腳下的謝孟霖,就是這樣一個奇人。
謝孟霖買的這棟透天厝有一樓、四樓兩個出口,一到三樓緊靠山壁,只有單面採光、潮濕又不通風,四樓是鐵皮構造,冬冷夏熱。謝孟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構思改造。首先加裝雙層屋頂、打造通風塔,改善鐵皮屋冷熱失調的問題。
謝孟霖最厲害的是規劃房子的通風路徑,三樓的玻璃小屋是整棟房子的進氣口,新鮮空氣進入二樓與一樓之後,再經過二樓及三樓的熱泵除濕,一方面釋放出乾燥涼爽的空氣,一方面還可以製造熱水。
謝孟霖這個四樓透天厝一整年的用電量只有5100度,平均每平方公尺用10度,是一般住家的1/4,也讓謝孟霖在去年破天荒地以素人的資格,得到國家建築金獎。雖然得到肯定,他卻覺得台灣綠建築的方向應該調整。政府多年來花大錢造就許多漂亮的公有綠建築,也訂定綠建築九大指標作為獎勵,但是絕大部分的建築依舊耗能不環保。建築師劉志鵬認為,台灣以RC構造為基礎建立的建築法令,需要再更新檢討。
邱繼哲認為,政府現有的建築法規層層架疊卻沒有重點,應該針對建築外殼訂出隔熱標準,並且嚴格檢核,才會有效果。
政府花錢補助民眾購買各種省電節能商品,但是對於耗能的元兇-房子,卻沒有明確的節能標準與檢核機制。或許,當越來越多的呼聲開始要求:「給我們不會發燒的房子、給我們更健康的居住環境」,我們的房子與城市才會有漸漸退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