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中的蓮花

採訪 蕭靜美

電視上出現拉著白布條,抗議垃圾場設立的畫面,對台人來講並不陌生,沒有人喜歡有垃圾場當鄰居,對抗議長達八年的桃園縣觀音鄉民來講,這條路實在漫長。觀音海岸過去被砂石業者盜採砂石,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坑洞,諷刺的是,廢棄物清理業者相中這裡,偷偷傾倒廢棄物,將一個個坑洞逐漸填平,土地被污染了,鄉民開始有危機意識,在海邊築起工寮,一年365天全年無休,輪班看守家園,這幾年下來卻無法挽救家園免於被垃圾吞噬,鄉民也漸漸疲乏了...

觀音鄉,一個位在桃園縣濱海的偏遠鄉鎮,長久以來遭受著盜採砂石、非法垃圾回填、廢土濫倒以及工業污染的摧殘,所有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悲情,這裡都看得到。二十年前,觀音工業區成立後,廢水讓觀音人失去了親近海洋的樂趣;二十年後,觀塘工業區動工,再度造成觀音海岸更重大的損失。

時間雖然為醜陋的惡行提供暫時的掩護,卻掩蓋不了地下水被污染、土地難以耕作的問題,大峽谷、毒龍潭表面呈現的是一片風光明媚,了解真相的心知肚明,這一潭深水其實是大地重傷後強忍的淚水。

只是抱著觀音人愛觀音的素樸理念,觀音文化工作陣長期以來觀心地方的環保問題,他們以編刊物、辦活動,甚至參與抗爭的方式,勇於揭發不公不義,不斷向摧殘觀音鄉的惡勢力挑戰。

以一個民間自發性團體,八年來,能夠不懼壓力,自費製作社區刊物,監督地方,提出批判,的確不容易。不過細看《觀音人》雜誌八年來所刊載的內容,我們發現相同的議題不斷被提出,卻始終無法改善。

不過在絕望的泥沼中,一個創意的嘗試,卻為觀音鄉的困境帶來一線希望。三年前,搶救大堀溪行動聯盟為了大堀溪的生態復育,首度在觀音鄉種植蓮花。原本是被放棄的土地,因為蓮花,農民重新和土地建立關係,因為蓮花,讓環保團體有了新的著力點,因為蓮花,觀音鄉除了污染性工業,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蓮花對觀音鄉而言,不僅是一項產業上的改變,也可能是一次改善環境的轉機,抗爭需要勇氣,改革卻需要創意和智慧,觀音鄉的蓮花提供了環保運動一個新的思考,至於觀光產業所帶來的新問題,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集數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