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廠的新風情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陳志昌
剪輯 陳志昌

一件件假油事件不斷引爆,人們對於油品的憂慮,成為生活夢魘。在尋找好油的行動下,台灣許多老油廠重新被發現,這些曾經存在街坊中的油車間,維繫著最簡單的榨油技術,最美好的人際網路,讓老油廠在食安風暴中,展露從農到食的新風情…

嘉義朴子的這家老油廠,保持了古老的建築結構,還有許多古蕫級的老機具。油廠第二代老闆黃李玉瑟女士回憶,老油廠由日本會社創業,1933年就有工業登記,後來由黃家接續經營至今。過去,北港、沙鹿、朴子等地,因為靠近花生、芝麻等榨油作物產地,因應而生許多油廠,擔負供應地區食用油源的功能。黃李玉瑟女士表示,過去老油廠叫做油車間,人工製油,分裝賣油給鄰居,生意好,也會整桶賣到台中等地。



老油廠有著歷史光華,卻面臨工業製油競爭,手工製油生意大不如前。第三代老闆黃國明先生,從小看著家族榨油,成年後遠赴國外發展,但是不忍母親獨守老油廠,也不願榨油技術中斷,毅然決定回國,陪伴母親,接續經營。

假油風暴後,人們找好油,生意也跟著變好,不過老油廠堅持傳統榨油的方式,沒有改變。老闆黃國明表示,現在許多榨油原料依賴進口,但老油廠還是會買台灣作物榨油,因為風味比較香醇。

製作傳統花生榨油的第一步,是將花生倒入滾桶中,慢慢升溫炒熱,油廠至今堅持用柴火,才能控制火候,炒出好花生。花生炒熱後,通過風管過濾裝置,去除花生皮與殘渣,接著進入碾碎機,磨成花生粉末,粗細大小會影響取油率。柯明坤是榨油師傅,熟練的將花生粉,放到古董級的銅鍋上蒸熱。他表示,蒸汽溫度約60度,控制溫度和時間拿捏,會影響製油品質。

接著就是做餅的過程,將蒸熱的粉末以油紙封裝,壓實成圓盤狀,做成榨油的油餅,然後將油餅依序放置到榨油機上。老油廠使用橫式榨油機,不斷來回施壓,珍貴美味的食用油,開始滴落。黃國明說明用顏色看油品,好油都是金黃色。

老油廠有名氣,不只顧客知道,一些文化團體也來參訪。一群大學生來到油廠,學習台灣榨油文化,黃國明細心為大家說明。學生也嘗試動手製作油餅,體會手工製油的辛苦。參訪團隊也帶來協助重振地區老產業的計畫,認為這些老店鋪、老工廠,不單是生產單位,更是各地區的文化資產。黃國明知道老油廠的價值,也理解外界期待,他希望外界能在保留原貌和提升工廠衛生上,協助規劃設計。如何保持生產線透明化,提供參觀見學,也能改善衛生與油煙問題。

南投縣仁愛鄉盛產苦茶子,但是不會製油,仁愛鄉農會有意協助農民,提升榨油加工技術。黃國明早期就讀屏東農專,許多同學在農業界服務,知道老油廠製油技術好,就介紹上山,探訪部落苦茶樹種植情形。清流部落種植苦茶樹,已經有三十多年,山上種有大片苦茶樹。山下的老油廠,山上的舊部落,一群人熱絡討論著合作計畫,希望能協助榨油技術,改善部落經濟。

從手工製油到文化保存,老油廠有了新生命,不再只是單純的榨油工廠,也成為城市歷史的象徵,黃國明有心願,希望從老油廠的存在,恢復童叟無欺的精神。老油廠一代代,工廠老了,機具舊了,但是一群堅守的人,在晶瑩油滴中,以老手法新風貌,重新擦亮人們對於食品的信心。

集數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