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之間純樸的農村,吸引大量觀光人潮前往打開拍照,隨地丟棄的垃圾和便溺,污染了賴以為生的水源;遊客隨意摘採蔬果、擅闖民宅;大排長龍的遊覽車堵塞交通,都讓居民飽受困擾,因此決議自主性封村。
封村後的八煙聚落,沉寂數年,仍然面臨人力流失、產業衰退,如今有聚落二代返家種田,更有年輕人願意傳承農耕文化。八煙三生發展協會更向當地居民認養水田,進行農事體驗教育與野蜂復育,希望能推動永續的聚落產業。
相關新聞》不堪大量遊客干擾 八煙聚落封村
耆老憂家族土地荒廢找出路
現年80多歲的烏皮奶奶,平時在田地種瓜、種薑黃,自給自足,但因為年事漸長,部分土地缺乏整理而荒廢,於是將其中六分土地承租給協會。面臨相同困境的還有聚落中占地最多的蔡氏家族。
蔡坤源是聚落二代,家中留下大面積的水田及旱田,其中水梯田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維護不易,改承租給協會進行農事教育,並依照季節規劃筊白筍、蔬果瓜類,旱田則種植地瓜,他也會親自下田傳授學員農事技巧。
以種地瓜為例,過程中需要人力進行「翻藤」,因為地瓜根系旺盛,為避免養分分散,每年需要翻到地表曝曬,讓多餘的根萎縮,養分集中後,才能結出又大又鬆軟的地瓜。
八煙三生發展協會總幹事錢佳佑指出,當耆老慢慢凋零,許多傳統農事技巧也會跟著消失,人力的流失也會讓祖傳的土地荒廢,於是他們長期在八煙聚落進行農事體驗教育,並以租金和體驗費用,回饋合作地主。
八煙聚落歷經封村後的改變
十多年前八煙聚落的體驗活動就已經存在,當時人潮並不算多,八煙居民蔡坤回想起,八煙景點爆紅之後,湧入的大量人潮,不只帶來交通、環境破壞的問題,居民生活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聚落才會自主決議拉起布條、柵門、鐵絲網,拒絕對外開放。
八年過去了,現在八煙聚落隨處還可以看見封村後留下的痕跡,例如路邊設置有大量告示牌標示「私人土地,禁止進入」,田區原本是一望無際的梯田,也設有木製柵門、鐵絲網,彷彿在訴說當地的傷痛。
「八煙聚落的田地都是私人土地,地主有權利要不要讓人進來參觀,不希望外來客來打擾,已經嚴重影響到居住民眾的困擾。」蔡坤源認為,聚落至今未對外開放,僅有承租田地體驗農事的預約制小團體才能入內。
八煙聚落如何平衡環境與生計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兼任教師駱鴻捷,長期在八煙聚落進行社區溝通與輔導,他認為八煙受到國家保護的限制開發,才保有傳統獨特的地景文化,但聚落居民的私領域被嚴重侵犯,經歷過封村後,也更體認到管制與管理的重要。
八煙三生協會的環境教育講師邱冠評表示,協會原本希望透過農事教育延續土地價值與農事技巧,封村是危機,也是轉機。他們取得當地居民同意,採取預約制體驗,也開始發展屬於聚落特色的產業,希望年輕人回流。
例如過去被視為雜草、十分棘手的薄荷草,也化身成養生薄荷草茶,陪伴聚落撐過疫情期間的慘澹時期,此外他們也發現聚落有許多次要蜜源植物,例如有江某(又稱為鴨腳木)、小月桃與森氏紅淡比等,很適合中華野蜂的復育。
體驗課程除了下田耕作,還有野蜂蜂蜜的採收與認養。而來訪八煙聚落的旅客都會進行一場「深度教育」,必須降低音量,也要了解八煙封村的歷史,才能以彼此尊重、不破壞的心態到訪。
曾經面臨爆紅與封村後的八煙,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希望透過永續管理與教育傳承,有機會讓這片土地以不同面貌,延續八煙的寧靜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