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子惟
再造山海之味|部落創生的故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直以來和當地環境共生的部落族人,從家鄉環境找出特色農產,像是佳民部落的山蘇、雨來菇,以及織羅部落的葛鬱金、貓公部落的滸苔,這些部落生活文化中的作物,隨著時代演進,又如何走出新面貌呢?
苦雨‧枯田|農地面對極端降雨的衝擊
極端降雨讓農民得和老天對賭,農民無奈表示:「不是太多水,就是沒有水,要怎麼辦?」,我們從台東稻米、小米和苗栗西瓜,看台灣農業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做好準備了嗎?
太魯閣族人與亞泥新城山礦場|礦下的生存和選擇(上)
全台灣140個礦場中,有88個是位在原住民族的土地上,而花蓮太魯閣傳統領域,是礦場最密集的區域。位在太魯閣閣口的亞泥新城山礦場,因為距離部落最接近,受外界關注的程度也最高。
礦業改革何時才能起步|礦下的生存和選擇(下)
除了亞泥,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台泥礦場附近的吾谷子部落(Gukut)、克尼布部落(Knlibu),也在3月中旬召開諮商同意投票,通過和平、寶來、合盛原、金昌四個石礦的採礦案。和平村多數居民的工作和礦場有關,是台泥能獲得壓倒性同意的主因。
四張圖卡認識苗栗坤輿案爭議|苗栗造橋反對掩埋場進駐
苗栗造橋龍昇村務農為生,生產多樣蔬果,有著豐富的淺山生態。是全國30個里山社區之一。2001年坤輿公司申請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當地居民擔心污染水源,組成自救會反對,並在掩埋場外搭建帳篷進行長期抗爭,從2021年1月4日至今已將近400天。監察院也就此案進行調查,認為有許多不妥之處,監察院認為環保署應該主動釐清本案爭議以及新舊法適用的問題。究竟這是怎麼回事?透過四張圖卡,...
在稻田裡護海洋|花蓮新社農民轉型有機耕作
如果要說起,台灣最早過著斜槓生活的一群人,噶瑪蘭族肯定是其中佼佼者。傳統的噶瑪蘭族人既是農夫也是漁夫,每年二到四月忙完農事,四月就開始出海捕飛魚、抓龍蝦,而這樣農漁兼顧的傳統,在花蓮新社部落一直延續著。
養狗的通關考驗:在英國與芬蘭|在國外養寵物沒有想像中簡單
英國 認養狗的經驗 Sophie七歲半了,牠五個月大的時候,被豪峰和燕玲領養。那時候他們住在英國,向All Dogs Matter申請領養,這是一個私人機構,英國主要的犬貓收容量都在私人機構。 領養Sophie的過程,好比闖關遊戲,首先是志工在電話詳細詢問,「你有沒有養狗經驗?你家有沒有小孩?小孩幾歲?你家有沒有其他狗貓?幾隻?你是住在公寓還是平房?平房有沒有院子?院子籬笆有多高?」施豪峰說...
福食.輻事之三:民眾吃進肚的知情權
開放福食要承擔的風險是什麼? 那麼,對於台灣民眾來說,開放福食要承擔的風險又是什麼? 2018年衛福部委託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執行日本食品取樣檢驗與調查研究,研究團隊親自到福島五縣市採樣, 301件樣品中有40件被驗出含銫的微量輻射,不過都符合公告基準。 健康風險要怎麼計算呢? 姜至剛以2018年的研究為基礎,彙整日本政府和香港官方近年的檢測數據,參考國人的攝食率,...
福食.輻事之一:日本福島5縣食品進口鬆綁
2022年2月8日行政院召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宣布解除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進口台灣的禁令,然而,日本核災區福島縣對於農、漁產的輻射把關怎麼做的呢?我們的島採訪了福島縣政府、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生活俱樂部連合會等單位將從健康風險、公民知情權等面向,完整探討日本福食叩關的議題。
福食.輻事之四:福島電廠核災處理水排放入海的風險
311核災過去11年,陸地上的輻射污染漸漸得到控制,但海洋的污染仍存在著變數。為了防止受損的反應爐再次爆炸,東電必須持續灌入冷卻水降溫,這些水如何存放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