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食.輻事之三:民眾吃進肚的知情權

採訪 / 于立平、張岱屏、陳慶鍾
撰稿 / 張岱屏、陳慶鍾
攝影 / 陳慶鍾、顏子惟
剪輯 / 陳慶鍾、顏子惟

那麼,對於台灣民眾來說,開放福食要承擔的風險又是什麼?

2018年衛福部委託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執行日本食品取樣檢驗與調查研究,研究團隊親自到福島五縣市採樣, 301件樣品中有40件被驗出含銫的微量輻射,不過都符合公告基準。

健康風險又要怎麼計算呢?

姜至剛以2018年的研究為基礎,彙整日本政府和香港官方近年的檢測數據,參考國人的攝食率,計算出國人食用日本食品可能增加的輻射暴露量。他分別從孩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婦女等各個年齡層來做估算,估算出台灣民眾因食用日本食品,而增加的癌症風險小於10的負6次方,依據美國環保局(US EPA)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來看,屬於可被忽略的風險。

畫面來源 公視有話好說

不過,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王竹方質疑體內暴露和體外暴露的安全劑量不能一概而論,國內的量測都從銫137的角度去看,而完全忽略鍶 90的嚴重性。王竹方指出,銫137和鍶90有如難兄難弟,兩者都是核災下的產物,銫137半衰期長達30年,鍶90長達29年,但兩者的化學特性完全不同。銫137類似鉀,進入人體之後大約121天就會有一半被代謝出來,但鍶90類似鈣,進入人體很難代謝,對骨髓造成破壞。

過去,鍶90在日本也曾經被討論,許多研究認為鍶90因為比較重,隨氫爆外洩的量較少,散布在環境中的比例遠低於銫,食藥署因此認為檢驗銫已經具有代表性。王竹方抱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大部分的鍶90停留在受損的反應爐,和其他核種隨著核污水外洩,大量流入海洋被浮游生物吸收,透過生物累積的方式,都有可能再進到魚類裡面。

王竹方的懷疑是否有依據? 2011年6月,東電在福島核電廠港口檢測海水,鍶90高達每公升1600貝克,是規定值的53倍。2017年7月,在福島核電廠外海20公里附近捕獲的黑鯛,測到每公斤30貝克的鍶90, 2019年福島鄰近海域抓到的黑晴平鮋,也被驗出每公斤52貝克的鍶90。

對此,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從2011年至今,每年採20件魚樣本做鍶的檢測,驗出鍶90的魚是少數個案,絕大部分採樣的魚都低於每公斤1貝克,所以日本政府對水產品的輻射檢測,還是以銫137為主。

對於日本水產品的把關,韓國相對嚴格,2013年福島核電廠廢水洩漏,韓國政府擔心海洋受污染,禁止宮城、岩手、福島等八縣水產進口,被日本告上世界貿易組織(WTO)。2019年WTO二審判決韓國勝訴。韓國政府也規定日本食品只要驗出微量的碘和銫,就必須另外檢附鍶90等17項核種的檢測證明。

資料來源 日本水產廳


目前台灣對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都是測碘131、銫134、137。國內七間實驗室,只有核研所和輻射偵測中心,有能力檢測鍶90。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環境偵測組組長陳婉玲表示,鍶90的檢測相當繁複,必須經過灰化、加酸、純化、除鈣等步驟,每一件樣品需要耗費7至21天,平常主要是對核電廠周遭的土壤,以及國內食品做例行檢測,邊境採樣食品由於需時較長,通常不在檢測範圍。

部分團體提出「驗出銫就加驗鍶90」的建議,食藥署長吳秀梅強調食物輻射容許量中銫的標準已經考慮到鍶,如果測到銫超標,就退運銷毀,只要低於標準的就是合格產品,不需要再驗鍶。但王竹方認為從買方立場來看,日方應該要提供足夠讓民眾信服的檢測報告。

不過,以往禁止特定地區產品進口的管制方式,真的能有效降低風險嗎?檢視2018到2020年日本食品超標資料,38件中就有26件不在禁止進口的五縣之內,因此姜至剛建議,食品管制措施應該依實際狀況做調整。 

2022年2月8日,行政院預告福島五縣市食品鬆綁,以三原則、三配套方案來管理。新的管制措施如果以紅綠燈來表示,紅燈是禁止進口的食品,從原先福島五縣所有品項,修正後只剩下四個項目,黃燈是有風險的品項:包括福島五縣區域的所有品項,都要出具輻射證明、產地證明的雙證明。

紅燈

 

禁止進口
 

日本本地限制流通食品、福島五縣的漉油菜、菇類、野生鳥獸肉等

黃燈

 


有風險的品項

出具輻射檢測證明及產地證明
 

 

福島五縣所有食品

水產品:岩手、宮城
茶類:靜岡
菇類:岩手、宮城、山梨、靜岡
乳製品、嬰幼兒食品:宮城、埼玉、東京

綠燈

 

需附產地證明

其他所有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福島五縣市之外的水產品,原本有四縣市要附雙證明,放寬到兩縣市;茶類從四縣市放寬到一個縣市,糖果餅乾及穀類調製品取消限制,唯一加嚴的是來自宮城等四地的香菇,最後綠燈是其他日本食品,只需附產地證明。

這樣調整,依據的是什麼?

衛福部食藥署以日本統計的輻射超標狀況做為評估依據,但是依據2018到2020年日本政府的檢測結果,山形縣和長野縣的某些蕈菇類,被驗出300-120Bq/Kg  新潟縣的漉油菜、宮城縣的蕨菜也都超過基準值100Bq/Kg,這些地方的產品為何連輻射證明都不用,就可以進口呢?

對此,吳秀梅回應,以日本統計的輻射超標狀況做為評估依據,但不會只看個案,還是有一定的評估標準。

另外,產品標示也可能有漏洞,市面上許多日本加工食品只標示製造地,原料產地只寫日本或沒有標示,根本無法判斷是否來自東日本高風險區域。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凌永健呼籲,不能只靠邊境查驗一道關卡。他認為應該保留部分檢驗能量在後市場,甚至開放民眾自行送驗可疑的食品,才不會一旦發生破口就完全失守。不過市場的抽驗屬於縣市政府業務,目前只有新北市、高雄市有輻射實驗室,桃園、台中有簡易設備,其他縣市沒有設備,檢測能力是個問題。

有輻射合格證明並不代表沒有輻射物質,對於敏感族群,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認為,特別是小孩子、懷孕婦女,不管吸收多少輻射量都有風險,可以比照日本京都市政府或部分通路商,訂定更嚴格的標準。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少數每一批日本食品,都自行送驗的通路商,主婦聯盟生活消費者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認為產品誠實標示出產地,透過大眾共同力量,就能形成檢驗的機制,而檢驗的結果,也能如實公告在網路讓更多人瞭解。 


在國際貿易的壓力下,這些年來,政府開放福食進口的準備工作,持續地進行。然而,在決策的過程中,資訊是否足夠透明公開?不同意見是否有討論對話的機會?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認為,在這五年過程中政府做了很多建置,可惜欠缺民主機制的建置,政府沒有透過更好的程序進行風險溝通或是風險評估,讓更多民眾了解。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說,政府只是麻木地說你不用擔心,不會出事,有事情我負責。他認為需要更多的公衆參與、更多透明資料的揭露,才是這一代的人對下一代的孩子,食安負責任的態度。

福食該不該開放,牽涉風險評估、邊境查驗、檢測能力、標示問題,以及國際貿易的現實,這不是個非黑即白的是非題,在是與非之間讓資訊公開透明,民眾才有判斷和選擇的權利。

集數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