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子惟

【坤輿爭議】龍昇村的護土戰役|想要乾淨的水和土

2022-01-24

苗栗造橋龍昇村務農為生,生產多樣蔬果,有著豐富的淺山生態。是全國30個里山社區之一。2001年坤輿公司在該地申請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當地居民擔心污染水源,組成自救會反對,從2021年1月4日至今已將近400天在掩埋場外日夜戒備進行長期抗爭。究竟這是怎麼回事?

循環經濟:玻璃面板回收的華麗變身|太陽能板、電腦、電視面板報廢怎麼處理?

2022-01-17

電腦淘汰以後,玻璃面板怎麼辦?破碎掩埋,然後黯然離場嗎?台灣作為面板生產大國,製程的不良品和消費者淘汰的電腦、電視,手機面板,一年大約有8000公噸,怎麼回收處理?太陽能板壞掉之後,如何做到不破壞表面的玻璃面板,將玻璃面板完整回收,同時,又可以將裡面高價的矽晶片完整取出再利用?

公民電廠在哪裡│社區型光電的發展難題

2022-01-10

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但再生能源不論是光電或風力,距離2025年目標都還有不小距離。為了達標,政府和企業力拚大案場。綠電只是企業玩得起的投資嗎?台灣各地其實有許多社區團體和合作社,想為能源轉型出一分力,碰到什麼問題?

循環經濟:紙容器的未來│不是紙類的便當盒、牛奶盒如何回收?

2022-01-03

吃過的便當、喝過的牛奶盒,這些不是紙類,叫做「紙容器」,不能跟報紙、紙箱、紙盒一起回收,因為裡面有層防水阻油的塑膠膜,回收時要另外處理。因此在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會,有項特別針對紙容器的項目,向紙容器製造或進口業者徵收費用,補貼給回收處理業者。

瘋紅之際~山徑告急|季節性觀光客暴增超過環境承載力

2021-12-27

「現在是楓葉季節,這裡很漂亮,不輸日本的風景。」準備入山的遊客心情很雀躍。台灣中海拔山區,秋冬時節色彩繽紛。變葉之際的美麗引來壓力,季節性高峰如何因應,迷人風采才能永保?

01_為何而轉?我們與2025的減碳距離|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洪水、乾旱、大火、熱浪,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極端氣候,也威脅著台灣的生存。2020年,台灣首度一整年沒有颱風過境,造成長達八個月的嚴重旱象。 全球控制增溫1.5度破局   全球氣候災害持續發生   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由於人類排放溫室氣體與砍伐森林,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速度高於預期巴黎協定,控制在增溫攝氏1.5度的共識,有可能在2030年就突破,...

05_我們真的缺電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台灣真的缺電嗎?如果沒有缺電,為什麼會出現斷電呢?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劉志文認為,從目前的供需來看台灣並沒有缺電問題,問題出在電力調度。如果把電力供需的缺電狀況想像成道路塞車,第一種是道路太窄小,整天都塞車;第二種是平時非常通暢,但只有一兩個小時會塞車;第三種是道路發生事故,所以塞車。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必須考慮新建道路,但如果是第二、三種,與其新建道路,不如用疏導和管理方式來解決,...

03_成長的極限 設下能源消耗的停損點|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不管是再生能源或者是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都是將能源轉型的重點放在電源開發上,不過我們在管理電力需求、提升能源效率上,是否有做到相對的努力呢?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政府的規劃都集中在發電端,需求面的能源效率和節能被許多人忽略。 缺乏自產能源 人均用電卻是排名前八的矛盾 台灣98%的能源倚靠進口,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這樣一個缺乏自產能源的島嶼卻是世界上排名前段班的用電大國。...

04_核四 合適?核四重啟的探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2021-11-30

台灣一共有三座核能電廠,六座核電機組,其中兩座機組已經除役、一座提前停機,目前只剩下三座機組在運轉,占總發電量約9%,到了2025年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屆齡除役,台灣將正式走入非核時代。 在國際減碳的壓力下,有些擁核人士主張要把核能當成是減碳的選項,提出重啟核四公投。已經封存七年的核四該不該重啟?這個糾纏台灣近30年的議題,再度讓能源轉型之路掀起波瀾。 核四爭議不斷...

養牠的知情權|寵物貓狗從哪來?

2021-11-15

在新北市板橋區戴瑋姍議員服務處,2020年5月到2021年9月,接到超過一百件民眾陳情案,都是因為購買幼犬,回到家幾天之內就發病或死亡的案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