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手作找回百年水圳|修復宜蘭雙連埤古水圳

採訪報導

這條百年水圳,曾經供應雙連埤將近五十公頃農地的水圳,如今卻大半被埋藏在土堆底下,有一群人一鏟一鏟、一耙一耙,要找出埋在底下的圳路...

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沿著山林間一公尺寬的小徑前進,一邊是斜坡,一邊是山壁。沿著山壁腳下,是約莫三十公分深的圳溝,陽光灑在水面上,光影閃爍,叫人心曠神怡。

不過,這樣的美景不到一公里,再往山上前進,圳溝不見了。有一群人戴著工程帽,拿著最基本的工具,一鏟一鏟、一耙一耙,清掉土堆石塊,尋找埋在底下的圳路。

這是一條什麼樣的圳溝呢?

這是一條曾經供應雙連埤將近五十公頃農地的水圳。1920年代,移民大量進入雙連埤,為了增加水稻田的種植,於是翻越四個山頭引水,鑿了這條六公里長的水圳。

水圳引水,不是全部引到平地,再分散出去。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玉明從空照圖來說明,原來,水圳裡的水,是從山上分段放水。比如,現在山腳下就有一區稻田,水圳就會做個閘口,將一部分的水,順著山勢流洩而下,進入這個區域灌溉。

黃明玉表示,以前用水圳灌溉,用水的農戶都要『出公工』,一起維修水圳,「每年農曆七月半都會殺豬公,用這條水圳的人,他們要卜爐主、卜頭家。」;協會成員高日陞表示「過年前兩個多月就要開始整理水圳,過年後就要春耕。」

修復水圳的計畫獲得林務局羅東管理處的支持,從2020年開始,每年舉辦「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歡迎各地有興趣的人一起參與,預計花十年時間來完成。整個修復過程不用動力機械,完全仿照老祖宗的做法,純手工打造。

耆老帶領找回老水圳,通水後鼓勵友善農作,增加生物多樣性

協會成員包括謝明通、黃玉明、羅瑞雄、鄭進旺、羅阿城等人,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年輕時都曾參與水圳維修。後來因為人口外移,水圳漸漸荒廢,隨著風吹、日曬、雨淋,圳路也被崩塌的土堆、石塊掩埋。現在,在這些耆老的帶領下,要重新找回老水圳。

影像提供/ 宜蘭縣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

水圳通水之後要怎麼使用呢?協會總幹事柯信淳表示「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方式,讓雙連埤恢復以前比較大面積的水田,如果水的供應是比較充足的,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比較大面積的水田,來種筊白筍,或其他水生作物。」

延伸閱讀》埔里水筍田的綠保計畫|找回生物多樣性

推動水生農作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可以減少對農藥的依賴;另一個目的是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也是林務局支持修水圳的原因,從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的目標來看,水圳通水不但可以鼓勵雙連埤農作朝友善土地方向改變,也有利於雙連埤的生態保育。畢竟,雙連埤是農委會公告的國家級重要濕地,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而且,雙連埤位在粗坑溪上游,粗坑溪進入蘭陽溪之後,關係到蘭陽平原二十多萬人的民生用水。所以一條古水圳的修復,不僅是向過往的先人致敬,也是向未來優質生活邁進。

集數
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