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人厭槐葉蘋入侵,移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十二月的宜蘭員山鄉,氣溫只有十五度左右,還飄著毛毛細雨,卻澆不熄荒野保護協會成員與志工們的熱情。他們正準備進行外來種植物「人厭槐葉蘋」的移除工作,它是一種水生蕨類,原產於南美洲,早年被當作園藝植物引進台灣,因為生長迅速,又被稱為速生槐葉蘋,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的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最早是在2010年被發現入侵雙連埤,2018年族群迅速擴張。
荒野保護協會成員施佩君表示,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影響,清除人力與頻率受限,每年清除完後總是發現人厭槐葉蘋又長回來,2023年起加大移除力道,終於看見初步成效,現在幾乎找不到帶有成熟孢子囊果的植株,推測人工移除已減緩它的繁殖速度。
過去蓋滿整個湖域的人厭槐葉蘋,現在變得零零星星,但志工們必須泡在冬季冰冷的湖水中,仔細地把隱藏在草叢縫隙間的植株找出來。如此辛苦的工作,全都是為了保育雙連埤的原生物種。
延伸閱讀》大戰人厭槐葉蘋|保住雙連埤原來面貌
水生植物生態熱點,研究人員與時間賽跑做保育
荒野保護協會成員黃閎義說,台灣約有三百種水生植物,雙連埤就曾記錄到一百多種,包括《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估為極度瀕危的野菱(亦稱日本菱)。黃閎義回想當初發現人厭槐葉蘋爆發的情景:「野菱是浮葉植物,冬季會休眠,我們覺得冬天湖面上還是一片綠很奇怪,靠近一看才發現都是人厭槐葉蘋,隔年春天野菱要重新生長時,就因為湖面蓋滿人厭槐葉蘋而無法萌芽。」
過去雙連埤中,還有像是黃花狸藻等稀有的沉水性水生植物,當人厭槐葉蘋蓋滿湖面,它們就無法獲得陽光。因為外來種入侵問題,許多瀕危植物只能暫時待在雙連埤旁的幾個庇護池。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林建融感嘆,水生植物保育是與時間賽跑的工作。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公布了二十七種野外滅絕與區域滅絕的植物,水生植物就占了二十一種。由於淡水水域的面積比陸域小很多,水生植物更容易受到棲地破壞的影響,這更突顯了雙連埤的重要性。
轉型友善農耕,維護雙連埤水質
2003年,宜蘭縣政府徵收雙連埤,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2018年,它被劃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但保護區外農田使用的農藥與化學肥料,都有可能流進雙連埤。荒野保護協會說服幾位農民轉型友善農耕,以契作方式保障他們的收入,並招募企業、荒野會員或一般民眾認股,他們可以獲得美味的蔬果,參加食農體驗活動,或選擇把農產品捐贈給社福團體。雖然目前參加契作的農民只有三位,但荒野保護協會認為,長遠下來或許能影響更多周邊農民,減少使用農藥、除草劑。
延伸閱讀》溼地重生-秘密花園雙連埤
坡度改善試驗,讓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長回來
雙連埤的棲地復育,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它原本的結構,是由淺而深的碗型,適合各種水位需求不同的植物生長,但在保護區劃設前,地主以大型機具浚深,把緩坡整治成陡直的湖岸,生長在岸際、淺水處的水生植物因此消失,如今雙連埤周邊大部分區域,都被芒草取代。
2016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動員了上千人次的志工,一鏟一鏟地把部分邊坡恢復成原先平緩的狀態,讓石龍尾、蓴菜等消失多年的植物,從土壤中重新萌芽。架設在湖岸的自動相機,也拍到麝香貓、食蟹獴等野生動物,牠們原本因為淺水區域消失,無法在這裡喝水、覓食。宜蘭縣政府表示,未來將會收集專家學者與在地居民的意見,研擬計畫擴大坡度改善的範圍。
外來種與氣候變遷夾擊,雙連埤保育路漫長
人為引入雙連埤的外來種魚類,是另一個更棘手的難題。調查發現,高體鰟鮍、羅漢魚等原生魚,在雙連埤裡只占了二成,剩下八成都是外來種吳郭魚,雜食性的牠們,對原生魚和水生植物都是一大威脅,施佩君表示,他們曾經嘗試把庇護池中的野菱放回湖域,沒幾天就發現它們的莖都被啃斷。當水生植物難以生長,小魚小蝦也沒了躲藏空間。
今年志工們選在春季野菱萌芽前,提高外來種魚類的移除強度,為野菱移植回雙連埤做準備。不過二月初他們到庇護池收集野菱種子時,卻發現本應還在休眠的野菱,有許多因為天氣太溫暖而提早萌芽,施佩君擔憂,近年天氣變化大,若氣溫再度降低,這些提早萌芽的野菱就會死去,折損先前好不容易復育的族群量。
林建融指出,許多水生植物消失的原因與氣候變遷有關,因為它們對溫度、降雨導致的水量變化十分敏感。而宜蘭這幾年乾旱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使雙連埤庇護池出現水位過低、水溫過高的情況,加上雙連埤當地的氣溫也在逐漸升高,使得水生植物的現地保育越來越棘手。
縱使面臨諸多挑戰,施佩君仍有著期待,如果未來坡度改善區域擴大、外來種魚類數量得到控制,人為介入管理的程度,或許能逐步降低,「讓雙連埤自己經營自己,或許更能長出它原先應有的狀態。」
雙連埤的故事告訴我們,破壞一個生態系很容易,想要恢復卻很難,在民間團體與當地居民的努力下,或許這個水生植物的天堂,有一天能恢復往年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