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i-Voting之後|環境與人如何雙贏?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張光宗 鄭嘉明,剪輯 張光宗

生態、田園、人情味;破舊、雜亂、易淹水,不像台北的台北,強烈渴望改變,i-Voting之後,我們將要迎接什麼樣的社子島?

基隆河,淡水河,兩條大河包圍,河岸沙洲與紅樹林裡,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堤防內,氛圍卻完全不同。286座違章工廠,站在原本是農田的土地上。增建或改建的民宅,也都是違章建築,守法沒改建的屋舍,卻有些慘不忍睹。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台北盆地大淹水,石門水庫又以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洩洪,加上漲潮、海水倒灌,社子島泡在水裡三天三夜。1970年,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將社子島訂為洪泛區。

1987年,行政院迫於壓力,決議興建六米高堤防,達到二十年洪水頻率保護標準。2005年,基隆河上游的員山子分洪完工,大幅降低下游淹水機率,改寫大台北的防洪系統,讓社子島有機會邁向解禁。2010年5月,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決議將社子島提高到兩百年防洪標準,堤防須加高到9.65公尺。2011年底,市府配合這項防洪計畫所提的社子島都市計畫,預計填土1620萬噸,花費七百億,耗時十四年開發。2014年,因填土量過高與自然環境破壞等因素,這項計畫沒有通過環評。

一轉眼,禁建了四十六年,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繁榮富庶,卻留住了綠地與濕地,留住好空氣。


田園、濕地、宗廟文化,溫馨的鄰里關係,是社子島的寶藏。但因為長期禁建,缺乏公共設施、排水系統有問題、違章所構成的雜亂,是社子島的瓶頸。

居民渴望改善,但是原來的開發計畫因為環評而停擺,社子島需要一個全新的都市計畫。

成立社子島專案辦公室,辦理說明會與公聽會,台北市長還親自到社子島Long stay,再再顯示啟動開發的強烈決心。經過幾個月溝通,市府希望透過i-Voting來確認民意,決定開發方向。

投票日第一天,天氣陰雨,前往實體投票所的居民並不多,第二天轉晴,投票的情形才踴躍了些。符合投票資格的共有14478人,投票人數5091人,整體投票率35.26%,其中有3032票支持生態社子島,占總得票率將近60%。

生態社子島的開放空間相當於兩個大安森林公園,開發面積最大,不需全面填土,開發速度比較快,並且搭配4860戶的專案住宅,先安置再拆建,未來將以這項方案持續推動,再闖四關:都市計畫、防洪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與區段徵收計畫。市府表示四項程序將同時並進,盡力加速開發。

但有居民認為,35%投票率所選出的生態社子島,無法代表全體社子島民意。他們對於拆遷補償與安置還是感到憂心,擔心經濟能力無法負擔,最後可能現在有房子住的人,開發後反而無屋可立足。同時,他們對於開發方案中的容積率,市府公宅容積率是450,居民住宅容積率卻只有160,強烈感到不公平。當地居民楊先生表示,在地人不想開發的比較多,想開發的都是買了地的外地人,這麼多年喊開發,社子島土地已經被買走了七成。

i-Voting的結果,是否具代表性引來質疑,另一個問題是,生態社子島,真的生態嗎?

「這個方案先把自然生態破壞了,填土築堤防,再做一個人工生態溼地,人工生態能取代原來的生態嗎?」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表示「社子島到今天沒有開發,不是政府不去開發,而是開發條件太差,不適合開發的就留給自然,會淹水的要還地於水,今天把堤防做的越堅固越高,將來有一天擋不住,災難會越大。」

市政府決心改變社子島,或許,開發不是唯一的路。社子島不只牽動一萬多位居民的未來,它也影響河口,影響整個台北市,開發是人的需求,i-Voting之後,更該問的是,環境與人如何雙贏?

集數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