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劫城|高雄氣爆後又遇上豪大雨來襲

高雄,還沒來得及從氣爆傷痛中復原,緊接著受到旺盛西南氣流的影響,大雨持續侵襲著南台灣,被炸裂崩壞的馬路,瞬間變成一條河。才剛經歷烈火燒到門前的恐懼,現在又要防範水的入侵,短短兩個星期,高雄居民遭受了氣爆與水災的雙重苦難…

擔心雨勢過大,門前的凱旋河水位會越來越高,鄰長陳宏銘趕緊出門查看狀況,每天他都要在住家附近,巡巡看看走上五六回,才能安心。大雨不停、積水不退,許多居民紛紛在門前圍起沙包備戰。當氣爆受災居民正準備調適心情,整理家園重新開始生活,大雨卻讓他們的居住安全與身家財產,再度面臨威脅。



鄰近氣爆災區的一些店家,雖然幸運沒被氣爆直接波及,這次卻躲不過水的劫難,部分店家在民間企業協助下,緊急設置了簡易的防水閘門,暫時免除室內淹水的困境,不過大區域的排水問題要解決,可是一場長期抗戰。

這場氣爆受災範圍擴及六公里,就是因為石化管線穿越雨水箱涵,而丙烯順著雨水下水道流竄,才加重氣爆災情,連帶的三多路、凱旋路和一心路的雨水與污水下水道,幾乎都被炸壞,整個排水系統失靈。無處宣洩的雨水與家庭污水,只能往低窪地區流竄。


大雨來襲 截流、分流解決排水

高雄市政府採取截流與分流的方式,處理排水問題,先是緊急調用三十台抽水機,一方面抽地面積水,另一方面將流進下水道的雨水,抽到其他的排水系統。此外,也將原本下水道走的路線,包含凱旋路等路段,向下挖深做為明渠,讓沿岸的雨水自然流入,再引水排往下游去。

不過短短三小時,老天爺就降下超過150毫米的雨量,失去排水系統的災區,自然難以負荷,這場災難,除了掀開各式輸送管線與下水道系統共存的風險,更凸顯台灣的城市,過度倚賴排水系統的警訊。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主任吳杰穎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他認為不應該將所有的排水功能,都交給下水道處理,而是應該保留更多滯洪保水空間,當大雨來臨,都市中處處都有塊吸水海綿,即使下水道癱瘓,災情也不至於太慘重。


 

民眾憂心氣爆後是否影響房屋結構 

在氣爆與淹水的加成震撼下,整個受災區域,還面臨一個最令人擔心的問題,那就是房屋結構是否安全,地基是否穩固。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建築師們,在8月1日,也就是發生氣爆隔天,馬上來到現場,協助鑑定房屋結構的安全性,初步研判氣爆瞬間的震動威力,並沒有對建築結構造成太大的影響,反倒是後續大雨的侵襲,更令人憂心。

他們逐一幫居民蒐集房屋毀損的證據,做為未來求償的重要依據。建築師發現,大多數受災戶,除了玻璃、門窗等房屋周邊結構,被震裂或燒壞之外,還有個共通點,就是地下室滲水。 



建築師向住戶說明,因為地下室旁的大馬路已經變成大水池,水自然會往縫隙滲入,雖然對建築體本身沒有影響,但家家戶戶都忙著清理地下室的物品,以防止更大的損失,嚴重點的甚至還得出動抽水機幫忙排水。

在淹水多天後,住在凱旋路旁的居民,發覺地面上的裂縫逐步擴大,門前的人行道一天一天的崩毀,讓人看得膽顫心驚,眼看已經快掏刷到騎樓,自家房子的地基快保不住,居民是急得不得了,深怕房屋傾倒、地基掏空,一切血本無歸。誰也沒料到雨水下水道的大崩壞,竟引發第二次大災難,甚至還可能危及居住安全。



待雨勢稍微停歇,廠商開始加緊趕工,在道路兩旁築起一道道鋼板樁來穩固地基,高雄市政府表示,預計8月底完成鋼板樁的打設作業,之後10月會完成箱涵的鋪設,到時就可解決排水問題,11月底會讓道路通行,到了12月,人行道與路燈將可設立完成,總經費初估為19億元。19億元的代價,或許可以讓氣爆災區換回一個新容貌,但是很多失去的人事物,再也無法復原。 

屋外仍是一片殘破景象,居民強忍傷痛,努力回復日常生活,等待天晴的日子,是如此漫長,一連串的政策錯誤、人為疏失,讓災難不斷的堆疊,即使地面上的城市景觀陸續在重建,地面下的管線危機,仍充斥在城市角落,高雄與石化為鄰,風險從來就未曾遠離…

地點
集數
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