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公頃的黎明新村,延續當年新市鎮的規劃理念,把辦公室跟居住環境結合,不同的是,由於社會思維改變,黎明新村不再是只有居住權的公家宿舍,還開放給住戶購買。
跟其他省府新市鎮一樣,黎明新村採取低密度開發,享有大片綠意、完善公共設施、生活機能健全,即便到了今日,還是難能可貴的居住環境。大樹、綠地跟好空氣,讓黎明新村的房價高漲,好環境,讓人捨不得搬離。
其中,沿著社區外圍的黎明溝,一直是居民的生活重心,黎明溝守護著社區,提供周遭農田灌溉和社區雨水排放,河堤旁綠樹成蔭,早晚都有居民散步乘涼、欣賞生態。黎明溝的存在是居民的驕傲,也是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重點,居民對於生態復育充滿期待,自發性維護這條溪流。
時代不停翻轉,原本以農為主的台中市,迅速進入工商時代,在台中市1986年第三次通盤檢討時,黎明溝對面的農地被變更為住宅區,稱為「第二單元黎明自辦市地重劃區」,佔地186公頃,為了增加土地完整性,黎明自辦市地重劃區重劃會,把失去灌溉功能的黎明溝加蓋,作為建地使用。
在居民眼中全長四公里的珍貴水系,在重劃單位眼裡,是大約三公頃的可建築用地。2010年在社區居民搶救下,只保留住位於黎明新村內的四百公尺河溝,其餘都遭到填平。
明溝變暗渠,居民認為黎明溝吸納雨水的能力,大打折扣。他們抱怨,四十年來流暢的水文系統,在上游失去活水進駐,下游又無法排放的情況下,變成了斷節殘幹,水找不到出路。
因此,當得知重劃會還要填掉黎明溝南側支溝時,雙方衝突再度引發。南側溝是黎明溝的支流,過去也做為灌溉使用,如今只有排水功能,重劃會以交給地主土地完整性為由,準備加蓋南側溝,重新改建排水溝。
極端氣候下,降雨量暴增,時有所聞,居民擔憂未來水勢宣洩不如預期,尤其在南側溝的排水改建工程裡,其中一處設計最具爭議,因為配合土地所有權的關係,要「截直取彎」,改成三個九十度直角。
居民利用下班時間召開民間公聽會,商討對策。社區內不乏水利專家,看到重劃會規劃的排水方式,也覺得荒謬。多次陳情抗議下,台中市府找來重劃會召開協商會議,就水溝是否該使用社區公有地?排水溝該怎樣走?希望取得雙方共識。
一條露天河溝,反映出人對自然的態度,過去小朋友可以親水玩耍的河溝,在重劃思維中,被埋入地面,見不了光。
經歷了四十年歲月的黎明新村,被快速崛起的重劃區包圍,它的位置是大家眼中的一塊寶地。過去,中央也曾計畫賣掉黎明新村公有地,做為商業區,最後在地方政府反對下作罷,但長期關心中部發展的劉曜華觀察,開發威脅一直都在。
黎明新村的獨特,不只是它省府宿舍的背景,還有老社區與人、與河之間的故事,台中市政府解除禁建限制後,開發不斷,有故事的老社區顯得更加珍貴。當早期的市鎮藍圖,碰上現代化的新市鎮,在時代交替中如何縫合才不會走味?挑戰不只是黎明新村的,也考驗著台中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