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之島|台北社子島的未來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七公尺高的河堤,阻隔了視線,讓人都快忘了,台北是個有河流陪伴的城市。沿著延平北路,基隆河與淡水河在路的盡頭交會,右側是關渡,左側是五股、蘆洲。腳下,則是社子島,在大台北防洪計畫裡被列為滯洪區,全面禁建。四十多年來,從純樸走向混亂,成了大都會裡的庄腳所在。從地圖上看起來像隻水鳥頭部的社子島,一直想要起飛,但該怎麼飛?

從前,社子島是獨立的沙洲島,形狀像剖半的葫蘆,淡水河與基隆河帶來沃土,成為重要的蔬菜生產區。1974年,中山高速公路興建,蔬菜生產不敵中南部菜價而逐漸沒落。當時,修路工程填平了番仔溝,社子島從此變成半島,延平北路五六段與市區相連,因為交通便利,迅速發展,卻因為一場颱風,劇烈扭轉命運。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台北盆地大淹水,漲潮、海水倒灌,加上石門水庫以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洩洪,社子島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造成224人死亡,損失超過十四億。葛樂禮過後,台北盆地的水文系統因而大幅變動。

1964年起,水利單位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並炸開關渡的獅子頭隘口,修築以兩百年洪水頻率為保護標準的高堤。於是,高堤內住宅、商業大樓不斷建起,人口密集。高堤外與大台北的發展,一夕脫鉤。1970年,經濟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中,明訂社子島為洪泛區。

滯洪,全面禁建,苦了居民,隨著建物老化,生活品質日趨低落。農業沒落,部分居民把農地出租,資源回收場、土石堆置場、小型工廠進入社子島,現在這裡到處都有違章建築,原本引水灌溉的溝渠也不再清澈,流動的是工廠的廢水。

禁建也導致公共建設缺乏。雖然已經有九個抽水站,排水還是有問題。台北市士林區富洲里里長李賜福說,降雨每小時超過七十毫米,就會造成路面淹水四十公分左右。

李賜福說社子島有三多,違建多、外配多、低收入戶多,禁建導致經濟弱勢,從教育、工作機會到市容,都難以翻身。人口大量外移,這片近三百公頃的土地原本有三個里,因為人口減少而縮減成兩個里,聚落邁向頹廢,河邊卻是生態天堂。

1987年社子島堤防加高到六米,達到二十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2005年基隆河上游的員山子分洪完工,大台北防洪系統不一樣了,社子島的命運也跟著改變。

2010年5月,行政院核定了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社子島要達到兩百年防洪標準,防範洪水入侵,需將堤防加高到9.65公尺,內水排除,必須將社子島的高程墊高到8.15公尺。這項計畫,成為台北市府與居民對話的基礎。前任台北市長郝龍斌,提出了台北曼哈頓的夢想。

2011年6月8日,社子島都市計畫發布,計畫人口3200人,採區段徵收作業方式開發。預計花費七百億,填土1620萬噸,耗時十四年。2014年6月及9月進行二次環評審查,因填土量過高、來源不確定、運土過程交通衝擊與自然環境破壞等因素,要求北市府補充資料再審議。

2014年北市長選舉,柯文哲團隊提出運河社子島與生態社子島方案,對於郝龍斌的台北曼哈頓計畫持保留態度。不過這些方案真能扭轉社子島的窘境嗎?按照大台北防洪計畫,社子島解除禁建的前提,是達到兩百年防洪標準,那何時能解禁?如果把作為洪泛區的社子島拉高保護,原本能流進社子島的水,往哪裡去?

來自基隆河的水,目前有關渡平原能滯洪,淡水河這一側,蘆洲的堤防是兩百年的保護標準,如果未來淡水河左右都拉高保護,下游又有關渡隘口,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系主任吳杰穎擔心,洪水可能會淹進台北市。

居民渴望改善現況,另一個問題是,政府的開發方式,所有居民都想要嗎?按照2011年通過的都市計畫,將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但社子島的土地權屬很複雜。許多有屋無地的人,一旦土地徵收就可能無家可歸。安置,是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棘手的一步。

那麼,該怎麼找出最適合社子島的方式呢?2015年6月15日,台北市政府在社子島設立專案小組,展開對話。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社子島應該早日發展 ,盡早解除禁建,將在今年年底,透過住民自決來確定發展方案。

當築堤保護被視為前提,人與水的關係,也該重新思考。海綿城市,還地於河,與水共生的新思維,在社子島其實有實踐案例。當地最大的信仰中心坤天亭,神明住到二樓去,彷彿提醒居民與洪水相處的可行方式。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廖桂賢認為,只要建築形式與生活模式適應洪水來來去去,就是與水共存。社子島保留大量的田園風光,應該加強,而不是把社子島變得像台北其他地方一樣。

社子島響起邁向轉變的前奏曲,居民的聲音將寫下屬於在地的音符,半年後旋律才會清楚,或許走過暗黑,迎來的光明會更耀眼…

地點
集數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