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從平溪發源,一路蜿蜒穿過臺北盆地。不過40年,她的命運也千迴百折,櫛比鱗次的房屋填滿了遼闊的河川地,河流與人之間的和平空間愈來愈少。原本汐止舊名水返腳,意即基隆河水若到汐止就會返回,然而與河爭地的結果,影響了1998年的瑞伯和芭比絲颱風,十天內在汐止造成三次嚴重水患,基隆河的潮汐不再止於水返腳了。
2000年象神颱風重創北臺灣,基隆、五堵、汐止成了水鄉。根據官方說法,象神颱風的雨量為一百五十年發生一次的洪水頻率,超過目前的設計標準,加上初期計畫、都市計畫的排水與野溪治理尚未完工,為導致淹水的主因。
然而經過十年整治,基隆河的水患不但沒有減輕,而且逐年加劇惡化。上游民眾直指臺北市的整治工程,原來在大基隆河尚被排除在《大臺北防洪計畫》之初,1981年,下游的臺北市政府以解決內湖地區水患為由,著手規劃截彎取直工程,並變更內湖新堤線,以堤內新生地作為安置遷建戶之用。但是在1990年,臺北市政府將原來規劃行水區內的177公頃土地變更為住宅與商業用地,舉眾譁然,隨後市價更是僅次於信義計畫區的鑽石天價。
歷經二十年從中央至地方的政治角力,基隆河「政治河流」之名也不脛而走,為了保護更多人口密集區,防洪工程加強為兩百年洪水頻率,而堤防的高度卻讓臺北人忘了基隆河的存在。由於《兩百年洪水保護計畫》施行困難,水利單位再度祭出了三十年前的《員山子分洪計畫》,試圖從上游引開河水,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蔡丁貴認為,應該更審慎地進行洪水演算,知道更實在的原因與影響,避免公共工程的錯誤。
被截肢的基隆河,是否又將面臨切開咽喉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