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契機

採訪 陳佳珣 於蓓華
攝影 葉鎮中 陳添寶 於貽塵 張國樑 陳志昌

結合了生態與工程的「生態工法」讓工程界與生態界開始有了交集與對話的空間,是工程施工與生態保育可以取的平衡的新契機,但是生態工法的本質是什麼?現在國內的發展是如何?本集以河川生態工法來討論。

大雨過後,湍急的河水夾帶著山中大量的土石朝下游奔瀉,這種河流的不安定性,是高山島嶼的台灣千百萬年來不變的真理。台灣西部的平原,就是在這樣的自然法則中被沖積出來的。曾幾何時,人們開始集中到這片平原依水而生,優渥的平原、清澈的河水,賦予島民持續的繁榮,但是,繁榮所帶來的安定性,卻讓島民越來越無法容忍河流的不安定性。

人定勝天的狂傲,掀起了河川整治的浪潮,台灣河川的生命就此一條條地被深埋在水泥中,三面全光的溪流寫照,赤裸裸地顯現人們對於生命之水無情的回報。直到最近幾年,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的反撲,才讓人們開始有了些許的覺悟,「生態」與「工程」也才開始有了相互交集的契機。

就生態工法而言,目前台灣的案例實在少之又少,而經常被拿來做為觀摩的幾條溪流,又大多都是以石頭來堆砌施作的,因此就容易讓外界產生一種錯誤的聯想將石頭與生態工法之間畫上等號。由於生態的多樣性與特殊性,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物種,因此生態工法沒有一定的法則,尤其在都會地區,一旦把人的需求也列入了考量,那麼施作的困難度就更高了。

施工前生態調查、施工中的監視與施工後的檢驗,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也才有證據佐證是否符合生態工法。然而,如果以這三個步驟來評定國內的河川工程,那麼放眼望去恐怕只有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的棲地復育工程,堪稱符合這樣的標準,不過,若不是拜國寶魚光環之賜,恐怕也很難會有這樣的機緣。

因地制宜,是生態工法很重要的特質,所以即使是先進國家的生態工法,也只能供作參考,如何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生態工法,這恐怕得靠政府、學界、業界以及民間的共同參與才得以畢其功。

或許是人類追求自然的本性開悟,也或許是人類破壞自然之後的反省與救贖,總之,生態工法正好可以提供現階段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新契機。

地點
集數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