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生態工法

記者 陳佳珣

七二水災,中部地區剛開始救災,災難的原因未明,就已經有人把矛頭指向生態工法,災難與生態工法的關聯一下子成為媒體的焦點,也開啟一場生態工法的論戰。

許多人將生態工法與傳統工法二元劃分,甚至彼此對立,這是既危險又錯誤的說法,更可能扼殺生態工法在台灣立地生根的機會,斷送台灣永續發展之路,非台灣人民之福。

十九世紀末,混凝土誕生,從此廣泛地運用在各種工程之中,一百多年的研究與應用,奠基了水泥工法在工程界的地位,也發展出深厚的理論基礎。水泥在人類文明中有它的貢獻,卻也讓人的生活陷入水泥叢林之中,對環境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1938年,德國學者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1962年,H.T. Odum 提到生態工法一詞。至今,生態工法已成普世價值。什麼是生態工法?簡單的說,就是在需要做工程的地方,從規畫、設計到施工,以對生態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來進行。為了落實陳總統綠色矽島的競選承諾,公共工程委員會將生態工法列為政府公共工程的政策方向,由上而下,全面推動生態工法。

土石流源頭整治是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在災區推動的生態工法,究竟成效如何?對於生態工法被批評的體無完膚,松鶴地區的居民覺得很不公平,至少打樁編柵在松鶴有發揮功能,沒有崩落或發生土石流的情形,發生土石流是在松鶴一溪、二溪,上面都是林務局的林班地,有森林覆蓋,並沒有人為的開墾。從東勢鎮長、古坑鄉公所等許多地方跳出來聲援生態工法,生態工法執行的成效究竟如何?已經不言而喻。

生態工法是因地制宜,沒有一定的材料與方式,對用水泥設計的工程人員來說,這等於是一場革命。一百多年的研究讓鋼筋混凝土有一套計算的理論基礎。而生態工法所運用的多元材質才剛在起步階段,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究,但工程設計的背景理論是一致的,只是運用的材質不同。

水泥並不適合台灣每塊土地,以南投山區來說,道路旁隨處可見水泥擋土牆,在國姓鄉北港村,就整排垮下,村長認為,水泥排水孔會堵住,排水效果差,遇到大雨,有時候就會垮下,如果石籠,排水功能好,又穩固。

生態工法不代表反水泥,水泥也是生態工法的一種材質。站在永續發展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支持生態工法,這也是必然的趨勢,在指出問題之外,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生態工法立地生根?

生態工法運用的情況為何?有什麼還要再努力的方向?各單位執行時有沒有為生態工法而生態工法?或者是聲稱生態工法卻看不出有生態的考量。在各種似是而非的諸多論述中,期望透過實例的探討與學者的分析,還原生態工法真實的面貌。

集數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