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與台南縣永康市之間蜿蜒流動的柴頭港溪,是鹽水溪的支流,沒有像其他都市溪流被覆蓋成道路使用,也沒有被高度的水泥化而寸草不生,然而它也充滿了悲情,因為都市的發展,源頭以及支流都消失了,成為都市的下水道,現在只剩下主流段3.9公里。
失去清淨水源的柴頭港溪,還要承受家庭污水的流入,溪裡幾乎沒有魚蝦,然而河川還有自淨的能力,加上河岸的植物吸收了家庭污水中氮、磷等營養鹽,降低水質污染的程度,河岸茂密的植被更提供生物多樣的棲息空間。
然而,2002年,當台南市政府工務局基於防洪排水的考量,向水利署爭取三十多億的經費,要以三面水泥的工法來整治柴頭港溪,引起環保團體的反對。這種工法無法改善水質,若是這些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也消失了,水將會更臭。因此,環保團體希望改用生態工法來整治溪流,以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小的工程來進行,讓人與自然能夠共存共榮。
台南環保聯盟黃安調說明,他們取柴頭港溪一段一百五十公尺的河段,做了植物相的調查,這河段有17種木本植物、39種草本植物,昆蟲、鳥類等其他的生物都還沒有算進去,兩岸的植被是附近難得看到的綠帶,是動物遷移的生態廊道,同時也可以調節都市的氣候,是都市的氧氣製造機,正是這些生命讓這條河川能生生不息,永遠是柴頭港溪,不要以後變成柴頭港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