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魚受到驚嚇的時候也會臉色發白,連身體都白掉了,這隻都白白的有沒有?』和煦的陽光下,小魚狗生態工作室的李璟泓老師,帶領著新社國小小朋友,在台中縣新社鄉的番社嶺橋集合,這回他們有個重要任務,要幫臺灣白魚搬家。
食水嵙溪的溪流整治 台灣白魚生存棲地日益減少
食水嵙溪目前大約有一千五百隻白魚,是白魚族群數量最多的溪流, 不過政府做了許多溪流整治工程,從下游一直做到上游,節節進逼,白魚的棲息地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
於是,大甲溪生態協會和白冷圳社造促進會發起搶救行動,計畫把部分白魚帶到安全的地方避難,等到原棲地的環境恢復之後,再帶白魚回家。研究人員利用蝦籠,捕捉了122隻白魚,帶到附近的生態池,由小朋友們親手將白魚送進新家。
小心的把白魚倒進水裡,小朋友幫了白魚一個大忙。看著白魚躲進水草裡,小朋友心裡也有了白魚,主辦單位希望小朋友回家之後影響家長,讓當地居民知道有這麼重要的魚跟他們生活在一起,藉機了解白魚的處境。
為台灣白魚尋找避難之所 但搶救自然棲地才是關鍵
白魚的避難所位在大甲溪生態協會與白冷圳社造促進會共同經營的人工溼地。原本這裡是果園,地主捐出土地成立瀕危溼地生物的庇護站,三四年來,已經搶救了許多鄰近地區的生物。
然而移地保護,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留住白魚原來的棲地環境才是上上之策。白魚喜歡水質清澈、流速緩慢的水潭,原本食水嵙溪的有許多這樣的地形,目前只剩下番社嶺橋附近還維持原始的樣貌。
日治時期興建的白冷圳,將大甲溪水引入食水嵙溪,活水灌溉了新社鄉的農業,也孕育了食水嵙溪的豐富生態,有趣的是,食水嵙溪的魚類生態,其實是個獨立的生態圈。小魚狗生態工作室的李璟泓老師表示,食水嵙溪的尾部跟大甲溪有很大的落差,被水沖下去的魚要上溯回來是很困難的,所以食水嵙溪是獨立的河流。
小小的食水嵙溪隱藏著造物者的神奇,除了白魚,還有名聲響亮的蓋斑鬥魚,總共有十一種淡水魚類生活在這裡 。農委會特生中心的李德旺老師,從七年前就開始研究臺灣白魚,白魚面臨的生存威脅,讓他非常擔心。來到中游的監測點,景況已經大不如前。下游的情況更加慘烈,親水公園的工程開工之後,再也看不到台灣白魚,雖然目前技術上可以繁殖大量白魚,但是棲地沒有了,就算有幾萬隻也都沒有用了。
社區封溪護魚 為白魚生存留空間
食水嵙溪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封溪護魚,讓魚兒免於面對捕撈的壓力,但是整治工程讓魚兒的家宛如天崩地裂,殺傷力遠大過捕撈,因為連繁殖的空間都被剝奪。 溪床被整治成單調的平整淺灘,10公分左右的水深,幾乎沒有水生植物生存。目前食水嵙溪有三分之二的溪岸都被整治成水泥護岸,番社嶺橋附近,是臺灣白魚最後據點。
但是食水嵙溪兩岸,有許多果園,每逢颱風豪雨常有淹水災情,居民要求政府整治,因此在八年八百億的治水預算中,河岸整治編列了五億的預算,而番社嶺橋部分計畫要拓寬18公尺,預計民國九十九年動工,歷時三年完工。
工程勢在必行,縣府承諾會將生態納入考量,採用改良的整治工法,流速低的溪段一定採取生態工法,流速高的就採取變通方式。
然而不管採取哪一種工法,原棲地消失都是無法避免的遺憾。李德旺表示,如果非破壞不可,也要把白魚放到安全地方,工程完工後,再把棲地想辦法恢復。
清澈的溪水,透過四面八達的小水圳,流向果園,滋養生命。食水嵙溪是新社鄉的生命泉源,也是關鍵的經濟命脈。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說,食水嵙溪是發展休閒農業主要的生態自然教室,未來後代子孫靠這塊土地做休閒產業,一定要保有自然生態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現在還來得及,只要留下現有的棲地,搶救白魚,不只是給白魚一個機會,保護溪流的原始,人們也才能繼續擁抱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