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烏溪流域的刣牛坑溪、樟湖坑溪、煙寮坑溪、水流東溪,以及台中食水嵙溪,都是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淡水魚類「台灣副細鯽」(俗名台灣白魚)的棲息分布地,但乾旱少雨、河床水位下降,台灣白魚面臨生存危機。
南投埔里溪流乾涸 台灣白魚奄奄一息
四月中旬,埔里一位82歲鍾姓農民,看到自家茭白筍田旁的河川支流逐漸乾涸,台灣白魚不斷掙扎,因此決定拉起一條水管,從茭白筍田引水到支流,在鍾姓農民的挹注下,台灣白魚和水中生物得以續存。
當時茭白筍田正值結筍期,埔里一新社區有機農指出,結筍需要較高水位,因為茭白筍能夠降溫,肉質就會多長一點、直徑也會比較粗,否則容易「翻青」、賣相變差,收成時間也往後延宕。詢問鍾姓農民怎麼願意慷慨引水到溪流?他表示,看到魚瀕臨死亡、奄奄一息很可憐,加上他的田附近仍有兩口井可抽用,所以不擔心被魚「搶水」。
台中新社食水嵙溪水位下降 援救台灣白魚至避難處
流經台中新社的食水嵙溪,上游的湳堀、水閘門及番社嶺橋區段,亦為台灣白魚棲息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研究團隊,曾推估食水嵙溪的族群數量,約2500尾。
旱象嚴峻,三月分左右,曾晴賢接獲居民通報,有湧泉處乾涸,造成台灣白魚死亡的情況。接近五月中旬,研究團隊前往探勘,發現在湳堀區段,水位約下降50公分,原本占滿河道七、八成的水草,也幾乎消失。
部分河段呈現裸露狀態,僅剩一小灘、一小灘水窪,吳郭魚等魚類苟延殘喘活著,魚鰓不斷收張起伏,在白鷺鷥逐步逼近下,死命彈跳,卻沒有河水足以流成一條屬於牠們的逃生通道。
日治時期興建的白冷圳,將大甲溪水引入食水嵙溪,活水灌溉了新社鄉的農業,也孕育了食水嵙溪的豐富生態。但曾晴賢表示,近期水資源有關單位,已發布協調減少白冷圳供水水源,因此該段台灣白魚核心保護區,族群勢必受到衝擊。
5月10日、11日,曾晴賢與研究助理前往食水嵙溪番社嶺橋段,啟動台灣白魚保種搶救行動。先放置20個蝦籠一整晚,以及申請捕撈水中生物,隔天下水救援、異地安置。
清華大學研究助理史智綱等成員穿上青蛙裝,先清理河面上的垃圾,再打撈溪水到塑膠箱,並倒入消毒劑,替捕撈起的水中生物「泡藥浴」。該區段約有20項魚種,團隊成員歷經一上午捕撈,再加以分類成台灣白魚、原生種溪魚和外來種魚類。
最後分類、蒐集到的30尾台灣白魚,被安置到附近農場畜養,以度過這段風險期。但人工飼養的缸子只是中途之家,團隊希望等水情穩定、梅雨季來臨後,再將台灣白魚搬回棲息地。
不過,河川護岸水泥化,在枯水期或旱象來臨時,更不利於魚類生存。相較於自然野溪,河道兩旁有土堆、野草、灌木,落葉層會提供魚蝦躲藏空間,但如果河岸被整治、水泥化過後,這樣的空間就消失了。
當極端氣候頻頻發威,保種、救魚僅是其一手段,該如何顧及河川的生態基流量?是否該還給水中生物,本擁有的棲息環境?旱災來臨時,人們和魚蝦,有沒有可能患難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