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動物」相關報導
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你是否注意到在魚市場裡,過去常見的海產越來越少,越來越昂貴?雲林、嘉義沿海漁民也搖頭嘆氣,近年來牡蠣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瀕臨崩潰的,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水酸化…
為海龜找生路(2018版)
有一種生物,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到恐龍時期,經過上億年的演化,現今牠們的後代,仍在海洋中繼續遨游,牠們古老長壽,但是文明的產物,帶來新的危機,該如何幫海龜尋找生路...
路殺大調查|找出人與動物的衝突熱點
道路、車輛,帶來了行動上的便利,有時候,卻也帶來死亡。有群生命需要過馬路,卻看不懂號誌。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以2017年進行的兩次試辦系統性調查結果去推估,全台灣平均一年可能有超過五百萬隻以上的野生動物被路殺。明白問題在哪,才能著手改善,想要答案,方法不難,只要一台手機和一顆溫暖的心。
濕地.出口|高美濕地的難題
海岸濕地是大河的出口,也是都市居民找尋片刻悠閒的一方天地。它承載萬物新生的喜悅,也默默包容各種人為活動的衝擊。海岸地形的變遷,潮間帶生物的演替,這些來自濕地的訊息,人們聽見了多少?
金門土雞返鄉路|留下台灣各地特色雞種
吃雞「起家」,辦桌、入厝,祭祖、圍爐,通通少不了牠。土雞是和台灣人飲食文化最為密切的經濟動物之一。對生產效率的追求,進口雞種的普及化,台灣各地農家常見的特色土雞品種,漸漸消失。台灣土雞血脈,如何繼續傳承?離鄉近三十年的金門土雞,要怎麼重新踏上返鄉之路,回到金門人的餐桌上?
石虎之光|留下棲地是保住牠們的關鍵
當人們進入夢鄉,牠們的靈魂,正在深夜閃閃發亮。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原本是全台普遍分布的物種,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卻瀕臨滅絕的窘境。留下棲地是保住牠們的關鍵,越來越少的石虎,遇上越來越多的開發,漆黑中,需要光。(畫面提供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長腳蛛來顧田|創造農民與生態的雙贏
秋冬交替,金黃色稻浪,是花東縱谷最美麗景致。其實仔細觀察,每株稻穗都蘊藏著一個精采又熱鬧的小小世界。不用農藥、不用防治資材,讓長腳蛛、橙瓢蟲回到農田,能不能創造農民與生態的雙贏?
誰捕蜂 誰捉蛇|回歸專業確保人員安全與動物福利
蜂、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卻名列人與動物衝突的榜首。蜂蛇問題,長期由消防單位處理,人員安全、動物福利都難以顧及。2017年1月,行政院定調,蜂蛇處理回歸農政體系,這項數量龐大、專業需求度高的任務,將如何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