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走的環境難民|訪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

整理報導

 "1980年到1990年是我們經濟發展非常快速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對海洋生態或是珊瑚礁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 "


人類的所作所為 長期衝擊珊瑚礁生態

戴昌鳳教授(以下簡稱戴):台灣珊瑚礁生態真正比較快速變遷是在1980到1990年,尤其1980到1985年之間變遷非常快速,這個時期絕大部分的衝擊來自人為破壞,包括棲地破壞,過度捕撈,潛水漁獵,甚至毒魚、電魚和炸魚等;即使在1985年已經成立了墾丁國家公園,這些破壞性漁業在墾丁海域還是很盛行,當初濱海公路的建設也沒有做好水土保持,大雨過後土石和泥沙就直接進入海底。民間的開發也很廣泛而快速,因此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1980年到1990年是我們台灣經濟發展非常快速的時代,社會大眾對於海洋的環境意識仍相當薄弱,因此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就是導致海洋生態劇烈變遷。從1990年之後面臨的威脅大多是水質汙染和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珊瑚白化。

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全面性,對珊瑚礁來說最主要的影響就是暖化,也就是水溫升高造成珊瑚白化。另外的影響就是酸化,但是酸化目前看起來還不是嚴重問題,至少這個影響目前仍不明顯。

 

 "真正大規模的白化是在1998年,那時候水溫大概比一般平均的水溫升高2到3度,而且持續二至三週,全台灣的珊瑚都受到影響”

1998聖嬰年氣候異常 全台珊瑚礁都遭殃 

:珊瑚白化的影響,最早期是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核三廠兩個機組倂聯運轉之後,溫排水導致出水口的水溫升高,引起珊瑚白化,而且每年持續在夏季發生,但是大都侷限在小範圍內,真正大規模的白化是在1998年,聖嬰現象讓海水溫度升高,那時候水溫大概比一般平均的水溫升高2到3度,全台灣的珊瑚都受到影響,尤其像東沙影響非常大。當然早期東沙有漁業,台灣漁船或大陸漁船、越南漁船都來作業,造成過度捕撈的現象,但真正造成它整個珊瑚礁生態系崩潰的是在1998年的珊瑚大白化。大白化之後整個潟湖裡面,好幾百平方公里的造礁珊瑚死亡,這也是促使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的原因。

東沙海域珊瑚礁,白化後的死亡情形。照片:柯金源
東沙海域珊瑚礁,白化後的死亡情形。照片:柯金源


墾丁珊瑚礁在1998年的大白化其實也很嚴重,當時從水表面到水深十幾公尺都可以看到白化現象,但是由於墾丁是比較開放的海域,外面有黑潮,還有內波湧升帶來的深海冷水具有冷卻效應,因此墾丁復原狀況比較好,後來大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珊瑚都復原了,珊瑚覆蓋率大概只減少了三分之一,因此受到的影響比較小。同樣1998年的水溫異常,當時也對綠島、蘭嶼的珊瑚礁造成大範圍白化,當時從水表面就可看到水深20、30公尺的珊瑚變白的情形,所幸綠島和蘭嶼也都是開放海域,因此後來珊瑚的恢復狀況相當好,珊瑚覆蓋率並沒有明顯減少。

共生藻離開後的珊瑚白化,無法再提供營養。照片:柯金源

共生藻出走珊瑚白化  若惡化海洋生態將瓦解

:正常的造礁珊瑚體內有很多共生藻。當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時就提供營養給珊瑚利用,並且經由珊瑚釋出給其他生物利用,例如珊瑚礁上許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都依賴珊瑚共生藻提供的食物資源維生,但是當珊瑚白化,也就是這些共生藻離開了珊瑚,珊瑚立即失去共生藻提供的能量來源,牠本身就很難存活下去,因為珊瑚有75-90%的能量是來自共生藻。珊瑚白化代表緊迫或生病狀態,會逐漸衰弱而死亡,當然也沒有多餘的能量可提供給其他生物利用,使得許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因缺乏食物而相繼逃離或死亡,接著整個珊瑚礁生態系就會崩潰。

澳洲大堡礁珊瑚大量白化,印尼、菲律賓也遭殃 

:其實不只大堡礁,在熱帶地區的珊瑚礁,近年來白化事件頻傳,而且愈來愈明顯,在2016跟2017 連續兩年的時間,大堡礁的珊瑚都面臨大量白化現象,現在的調查顯示,大堡礁北部的珊瑚大約有一半以上死亡,南部礁區的復原狀況其實還好,受到的影響較小。當全球普遍暖化、水溫升高之後,珊瑚大規模白化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尤其是熱帶地區的珊瑚礁原來就生長在高水溫環境,當水溫升高1或2度就可能會引起珊瑚白化和死亡,其實不只在澳洲大堡礁,在印尼、菲律賓和其他熱帶海域的珊瑚礁都面臨相似的問題。

在我們台灣,海水暖化對珊瑚礁的影響目前還沒那麼明顯,主要是因我們海域的緯度比較高,而且多數珊瑚礁區附近有週期性內波湧升的冷卻效應,比如說2008年、2012年以及2016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發生的珊瑚大白化事件,對台灣珊瑚礁的影響比較輕微。

珊瑚地盤重新洗牌  耐高溫物種占優勢 

:在過去三十年到現在,台灣海域的珊瑚群聚結構的變化其實相當大,例如墾丁海域在三十年前大多是分枝狀珊瑚,也就是生長較快、造礁能力比較強的珊瑚占優勢,現在則大多是以造礁能力比較弱的葉片狀或團塊狀珊瑚占優勢,雖然部分地區珊瑚覆蓋率看起來還是一樣高,但是分枝狀的珊瑚比較少,造礁能力比較弱,長此以往對珊瑚礁的未來發展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因為當造礁能力降低了,珊瑚礁更脆弱,就更容易受到天災和人為活動的影響。

在東沙也是一樣,以前在潟湖裡面都是分枝狀的軸孔珊瑚,生長茂盛像森林一樣,後來白化死亡之後,現在長回來的大多是團塊狀或葉片狀的珊瑚,這些比較耐溫或是生長快但骨骼脆弱的珊瑚。對整體珊瑚礁來講,從過去造礁能力比較強的珊瑚占優勢,到現在造礁能力比較弱的珊瑚占優勢,雖然表面看起來珊瑚覆蓋率相當不錯,但長期來看珊瑚礁會越來越不健康。

而在北部,氣候變遷有不同的效應出現,由於水溫升高,一些原來只在南部生長的珊瑚種類,已開始在北部海域出現,也可以說是氣候變遷的一種正面效應。
 

"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珊瑚礁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沉積物污染,另一個是污水排放。"

遭到污泥覆蓋的珊瑚,無法呼吸。照片:柯金源

人為開發加上颱風豪雨 土石流會讓海洋珊瑚無法呼吸 

:台灣珊瑚礁受到最長期且最大的影響,可說是來自土石流和陸地沖刷流下來的沉積物,所有陸地上的大規模開發,即便是在高山地區,引起的土石流最後都被輸送到海裡,在海底沉降下來,覆蓋珊瑚、造成珊瑚窒息死亡。在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珊瑚礁面臨的沉積物污染是最嚴重的問題。

因為珊瑚是不會動的,固著生長在海底,當泥沙土石被沖刷入海以後,慢慢沈降下來,蓋在珊瑚表面,珊瑚就會窒息死亡。如果珊瑚礁長期受到沉積物影響,就會變得更脆弱,當颱風來襲時,無法抵擋巨浪衝擊,整個生態系可能就垮掉了。

污水排放入海 珊瑚礁面臨遊憩壓力

:台灣的珊瑚礁區幾乎都沒有足夠的污水處理設施,像是東北角和北部海岸,每逢周末假日,海岸都是滿滿的人,從事潛水和戲水的人很多,其實珊瑚礁受到的衝擊很大,可是整個北部和東北角海岸幾乎都沒有合適的污水處理設施。即使在墾丁地區,由於遊客量很多,每年都有幾百萬人,雖然有污水處理廠,但其實仍是不足的。

珊瑚礁區的污水排放是很嚴肅的問題,全台灣的珊瑚礁區,包括本島和各離島,只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和墾丁村落兩處有污水處理廠,這兩座污水處理廠還不是完全正常運作,例如上個月南灣污水處理廠的廢水就排放到海裡去,造成大片海域污染。其他地方則都沒有污水處理廠,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在世界許多保育較好的珊瑚礁區,污水都要做到三級處理,排出去的水是乾淨的,不含污染物質的水,這種設施在台灣地區幾乎都沒有。珊瑚礁區的污水排放與海藻大量生長、珊瑚疾病蔓延和白化都有密切關係,也會讓珊瑚礁變得更衰弱,因此是嚴肅的議題。

保護珊瑚礁,不吃色彩鮮艷的珊瑚礁魚類。照片:柯金源

我們可以在珊瑚礁保育上做什麼

:保護珊瑚礁我們立即可以做的,就是少吃珊瑚礁生物。不吃珊瑚礁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殼類, 這些需求減少,漁業捕捉的壓力就會減少,珊瑚礁生態系就可能恢復健康。另外就是少製造垃圾,讓整個海域生態維持比較健康的狀態,或是積極參與淨海活動,清理珊瑚礁區的垃圾,或者是參與珊瑚礁監測活動,一般民眾都可以透過監測珊瑚的健康狀態,了解珊瑚礁面臨的問題,針對問題來改善珊瑚的健康,對珊瑚礁保護都是正面的作用。

針對沉積物污染,包括海岸和陸地上的開發案,都要做好水土保持,尤其在鄰近珊瑚礁地區,對於施工單位應該要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來解決水質污染的問題。臨海市鎮或村落有珊瑚礁的地區,污水處理設施應該儘快做好,尤其是遊客眾多的北部和東北角海岸、墾丁國家公園、小琉球和綠島,亟需設立完備的污水處理廠,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海域,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台灣珊瑚礁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未來應該是可以慢慢變好的。”

 

每年農曆三四月是珊瑚產卵時期,如海裡下雪般的景緻,是海洋生物的大餐

 

台灣珊瑚礁的未來 樂觀期待 

:我對於台灣珊瑚礁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期待,因為台灣四面環海又有黑潮流經,海洋環境的本質良好,種原也不是問題,只要把珊瑚礁環境照顧好,它就有很強的恢復能力。近年來民眾的海洋環境意識逐漸提升,對海洋的關心、對珊瑚礁的關心越來越廣受重視,從很多現象都可看到民眾的觀念在進步之中,因此我覺得珊瑚礁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回頭去看台灣珊瑚礁三十多年的變遷,大約在2000年前後可能是最壞的狀態,最近幾年已經有慢慢變好的跡象,未來朝好的方向發展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新北瑞芳深澳電廠更新案,也引起各界對海洋生態和空污的關注。


在這個過程中,民眾海洋保育意識的覺醒其實扮演關鍵的力量。近年來民眾如果發現有破壞海洋生態或其他違規事件,都會主動檢舉,尤其是透過網路公共社群快速蔓延的力量,已經成為捍衛台灣海洋生態最寶貴、最重要的力量。我們期待政府單位儘快把海洋保育的相關事務落實做好,例如污水處理設施、海岸地區水土保持、漁業資源和不當漁法的管理、海洋保護區設立等,這些如果都能做好,我們的海洋生態和資源應該就會逐漸恢復至昔日的榮景!  因此,我對台灣珊瑚礁的未來是樂觀期待。

側記

聽著戴老師述說三十年前還是學生的他潛入海中時,看到體長超過一公尺的龍蝦密密麻麻的停在海底峽谷,宛如機場的停機坪,以及繁茂如森林的珊瑚礁,那一刻的畫面想必是他難以忘懷的景象,才會說起來時彷如昨日般的歷歷在目,眼神閃著笑意。然而這樣的景象,遺憾的是短短幾年間,竟都已不復見,讓戴昌鳳一度對台灣珊瑚礁的未來感到悲觀,在好幾年前的訪問時,難過的說台灣珊瑚礁有可能會消失,但在看到民眾海洋保育意識提升後,戴昌鳳看到了台灣珊瑚礁的希望,這回可是充滿樂觀,相信台灣珊瑚礁會越來越好。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