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關報導

聰明種 ! 對的地方,對的樹

2021-06-26

想在都會區種樹,哪裡可以種?要種什麼樹?種了之後誰照顧?一個民間發起的社群「好植地」想要找答案。找地、算樹,宅在家就可以幫忙種樹嗎?打開電腦,除了上網、追劇,還能做什麼?

對地球以愛木|木構高樓風潮興起

2021-06-14

台灣建築界正悄悄颳起一陣愛木風。年輕一輩的建築師,開始推廣木構建築。這種建築變革,對環境有好處嗎?

你家房子生病了嗎 ?|看不見的室內污染

2021-06-12

影印機印兩張紙,就會有臭氧散逸;煎一顆荷包蛋,廚房的PM2.5、PM10都往上飆;如果剛好搬新家,可能還有甲醛、有機揮發性氣體TVOC需要注意;一般住家用分離式冷氣,開了冷氣卻緊閉門窗,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提高…於是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病態建築」。

埤塘水 怎麼用?│能否成為乾旱時的救命水

2021-05-30

2020年11月開始,台灣西部拉起缺水警報。原本期待五月能像往常一樣降下甘霖,沒想到梅雨姍姍來遲。眼看梅雨季雨量不樂觀,桃園從5月21日起,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新竹地區也可能從6月1日起,進入供五停二的紅燈。

當停電警報響起│是人為疏失還是電力吃緊釀禍?

2021-05-25

2021年5月13日和17日,全台發生分區輪流停電,停電的原因是什麼?電真的不夠嗎?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如何應對種種變局?

疫情下的生活|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2021-05-23

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發生以後,台灣,尤其雙北,進入「民眾自動封城」狀態,馬路上空蕩蕩,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待在屋子裡,這是一段沉靜的時光,剛好可以更親近地感覺一下,不管是住家還是辦公空間,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是庇護了人的生活,還是打擾了人的呼吸。

 迎戰變疫|新冠肺炎拉警報

2021-05-23

島民們攜手對抗新冠肺炎,走過一輪春夏秋冬,但在迎接第二回合的夏季前,病毒終究在島上,爆發開來。平日人聲鼎沸的台北艋舺龍山寺,幾乎不見人影;假日熙來人往的西門町,陷入一片死寂。

疫情下的地球生活|海外台灣人的防疫經驗

2021-05-23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疫情上升,政府單位與民間公司緊急分流,各級學校停課。這樣的措施,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如果疫情擴大,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買菜購物、自我篩檢,要怎麼樣建立生活的秩序?海外台灣人度過疫情嚴重的時期,看看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適合給台灣做參考,或者做警惕。 李孝文 ■德國‧威士巴登 德國目前還在分區動態管理的情況下,經營兩間餐廳的李孝文說,「我們現在就是要連續七天,...

迎戰變疫|疫苗與變種病毒的賽跑

2021-05-23

從2021年5月15日開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在短短七天內,增加了一千八百多例,超越過去一年的總和,疫情突如其來的劇烈波動,不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其他國家。  外電畫面 原本是眾人期待的東京奧運,已經有超過三十五萬人連署,要求停辦,主要原因就是疫情毫無緩和跡象。印度的疫情也非常嚴峻,確診病例從四月中以來暴增二十幾倍,平均每天都有兩到三千人死亡,火葬場不堪負荷,甚至出現遺體在恆河上漂流的情況...

大社遷廠,如夢一場?|搬不走的高雄石化產業聚落

2021-05-10

位在高雄楠梓和大社之間,有座從煉油到炸藥都允許製造的大社工業區,距離最近的民宅僅約120公尺。二十八年前,經濟部曾答應,會遷廠、降為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如果政府信守承諾,2018年時,大社工業區就該關廠、遷移,但如今已是2021年,區內廠商卻不動如山。周遭反對工業區的居民,遲遲沒能等到這座高污染石化廠,落日的那一天。

為什麼天空老是灰濛濛的?從大氣變動來理解我們的空氣污染|專訪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鄭芳怡

2021-05-01

當冷高壓天氣系統遠離,轉為東風的弱綜觀大氣條件,整體西半部空氣污染主要來自臺灣本地的貢獻。

親愛的蟲房客|家中最親密的陌生室友

2021-04-19

你家也有蟲蟲嗎?因此感到困擾嗎?不少人會因為家裡出現蟲蟲,感到恐懼和憂慮,甚至影響生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副研究員詹美鈴說,「當你了解牠,才有辦法防治牠,用家裡的蟲來健檢你的家。」詹美鈴的研究團隊,運用公民科學家的概念,邀請民眾採集自己家的昆蟲樣本,並提供相關資訊,他們架設網站,建構完整的資料庫,教大家認識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