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活」相關報導
菜市仔突圍計|傳統菜攤新作法
疫情加溫後,上街買菜的人潮變少了,也衝擊了傳統市場的攤商們,在這難以捉摸的疫情下,該怎麼找出因應之道呢?有人想到結合社群軟體,讓菜市場以新型態重新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是怎麼做的?
那瑪夏的星星菜園|照亮返鄉青年的路
聽說很久以前,高雄市的那瑪夏區,是個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地方。因為硬體開發與農業開墾,那瑪夏的螢況早已不如從前,不過,近年農民發現,如果不用農藥、減少翻耕,農業也能與螢火蟲共榮共存。
PU「落漆」不上道|校園操場跑跳碰
若上網搜尋「PU跑道」的關鍵字,你會發現全台各地,有許多中小學校長,正愁找不到PU跑道的修繕經費。新建PU跑道,平均得花費五百萬元;PU跑道破損整修,也是上百萬元起跳,對地方財政是一大負擔。 有台南地方學校發起「草地操場聯盟」,捨棄PU,重拾自然。草地(皮)堅韌旺盛的生命力,也幫校長解決金錢的煩惱,「PU壞了,校長要找錢修;草地壞掉了,老天爺會幫忙補。」
聰明種 ! 對的地方,對的樹
想在都會區種樹,哪裡可以種?要種什麼樹?種了之後誰照顧?一個民間發起的社群「好植地」想要找答案。找地、算樹,宅在家就可以幫忙種樹嗎?打開電腦,除了上網、追劇,還能做什麼?
你家房子生病了嗎 ?|看不見的室內污染
影印機印兩張紙,就會有臭氧散逸;煎一顆荷包蛋,廚房的PM2.5、PM10都往上飆;如果剛好搬新家,可能還有甲醛、有機揮發性氣體TVOC需要注意;一般住家用分離式冷氣,開了冷氣卻緊閉門窗,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提高…於是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病態建築」。
埤塘水 怎麼用?│能否成為乾旱時的救命水
2020年11月開始,台灣西部拉起缺水警報。原本期待五月能像往常一樣降下甘霖,沒想到梅雨姍姍來遲。眼看梅雨季雨量不樂觀,桃園從5月21日起,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新竹地區也可能從6月1日起,進入供五停二的紅燈。
當停電警報響起│是人為疏失還是電力吃緊釀禍?
2021年5月13日和17日,全台發生分區輪流停電,停電的原因是什麼?電真的不夠嗎?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如何應對種種變局?
疫情下的生活|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發生以後,台灣,尤其雙北,進入「民眾自動封城」狀態,馬路上空蕩蕩,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待在屋子裡,這是一段沉靜的時光,剛好可以更親近地感覺一下,不管是住家還是辦公空間,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是庇護了人的生活,還是打擾了人的呼吸。
迎戰變疫|新冠肺炎拉警報
島民們攜手對抗新冠肺炎,走過一輪春夏秋冬,但在迎接第二回合的夏季前,病毒終究在島上,爆發開來。平日人聲鼎沸的台北艋舺龍山寺,幾乎不見人影;假日熙來人往的西門町,陷入一片死寂。
疫情下的地球生活|海外台灣人的防疫經驗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疫情上升,政府單位與民間公司緊急分流,各級學校停課。這樣的措施,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如果疫情擴大,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買菜購物、自我篩檢,要怎麼樣建立生活的秩序?海外台灣人度過疫情嚴重的時期,看看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適合給台灣做參考,或者做警惕。 李孝文 ■德國‧威士巴登 德國目前還在分區動態管理的情況下,經營兩間餐廳的李孝文說,「我們現在就是要連續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