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活」相關報導
當停電警報響起│是人為疏失還是電力吃緊釀禍?
2021年5月13日和17日,全台發生分區輪流停電,停電的原因是什麼?電真的不夠嗎?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如何應對種種變局?
疫情下的生活|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發生以後,台灣,尤其雙北,進入「民眾自動封城」狀態,馬路上空蕩蕩,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待在屋子裡,這是一段沉靜的時光,剛好可以更親近地感覺一下,不管是住家還是辦公空間,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是庇護了人的生活,還是打擾了人的呼吸。
迎戰變疫|新冠肺炎拉警報
島民們攜手對抗新冠肺炎,走過一輪春夏秋冬,但在迎接第二回合的夏季前,病毒終究在島上,爆發開來。平日人聲鼎沸的台北艋舺龍山寺,幾乎不見人影;假日熙來人往的西門町,陷入一片死寂。
疫情下的地球生活|海外台灣人的防疫經驗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疫情上升,政府單位與民間公司緊急分流,各級學校停課。這樣的措施,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如果疫情擴大,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買菜購物、自我篩檢,要怎麼樣建立生活的秩序?海外台灣人度過疫情嚴重的時期,看看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適合給台灣做參考,或者做警惕。 李孝文 ■德國‧威士巴登 德國目前還在分區動態管理的情況下,經營兩間餐廳的李孝文說,「我們現在就是要連續七天,...
迎戰變疫|疫苗與變種病毒的賽跑
從2021年5月15日開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在短短七天內,增加了一千八百多例,超越過去一年的總和,疫情突如其來的劇烈波動,不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其他國家。 外電畫面 原本是眾人期待的東京奧運,已經有超過三十五萬人連署,要求停辦,主要原因就是疫情毫無緩和跡象。印度的疫情也非常嚴峻,確診病例從四月中以來暴增二十幾倍,平均每天都有兩到三千人死亡,火葬場不堪負荷,甚至出現遺體在恆河上漂流的情況...
為什麼天空老是灰濛濛的?從大氣變動來理解我們的空氣污染|專訪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鄭芳怡
當冷高壓天氣系統遠離,轉為東風的弱綜觀大氣條件,整體西半部空氣污染主要來自臺灣本地的貢獻。
親愛的蟲房客|家中最親密的陌生室友
你家也有蟲蟲嗎?因此感到困擾嗎?不少人會因為家裡出現蟲蟲,感到恐懼和憂慮,甚至影響生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副研究員詹美鈴說,「當你了解牠,才有辦法防治牠,用家裡的蟲來健檢你的家。」詹美鈴的研究團隊,運用公民科學家的概念,邀請民眾採集自己家的昆蟲樣本,並提供相關資訊,他們架設網站,建構完整的資料庫,教大家認識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賞櫻省思】疫情下の櫻花狂戀續曲|各地搶種櫻花
新冠病毒疫情年,持續鎖國;春季櫻花綻放,為愁悶日子,抹上一筆嫣紅。不論高山或平地,追櫻熱點,日益增加。網路還可搜尋到「賞櫻前線」,仿效日本預測各地的開花日期。
兒童健康有「鉛」掛|遊戲場中的重金屬暴露風險
公園裡少不了各種遊具,讓小朋友放電,但充滿歡笑的遊戲場裡,竟然暗藏危機。今年一月,台灣零廢棄協會與台南社大公布台北市、新北市與台南市的公園遊具,表面重金屬含量抽查結果,發現好幾個樣本的鉻、砷與鉛,都有超標情形。
再見!罐頭遊具|兒童遊戲場的多元可能性
新北市三峽區的中山公園,有座長達三十公尺的溜滑梯,讓小朋友尖叫連連,卻忍不住一玩再玩。中山公園的超長溜滑梯、跑酷棧道及旋轉盤,都是少見的遊樂設施,較常見的是一組塑膠材質的低矮溜滑梯,搭配搖搖馬,由於模組化設計容易達到一致的安全標準、設置費用相對較低,使這些俗稱的罐頭遊具,在公園遊戲場中十分常見。
打造生態公園|留給樹、鳥 安居之地
在人口密集、生活步調快速的都市裡,公園綠地提供了人們放慢腳步、親近自然的好去處,除了人類以外,公園也讓許多生物在水泥叢林中,有一個能棲身的家園,你是否曾經想過,人類眼中的好公園,與生物的需求是否一致?
伏膜大作戰|農業塑膠膜的黑色大山
無論在地勢平坦的台南市關廟區,或是群山環繞的苗栗縣大湖鄉,走進農地都不難發現,黑色的農業塑膠膜,早已成為農民們的好朋友。但這些塑膠膜使用過後,又該怎麼妥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