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相關報導
學生到社區|大學生的菜計畫
清晨五點,天才微微亮,台南將軍的蘆筍農,已經來到溫室中,鑽進茂密的蘆筍叢中,開始今天的採收工作。將軍是台灣最先成功以溫室栽種蘆筍的地區,過去農民採取露天栽培,一年大約只能採收四個月,改用溫室栽種後,採收期可以拉長到九個月。
豬的最後一哩路|推動屠體評級制度
豬肉是台灣人最主要的肉類來源,每個人一年平均要吃下三十五公斤豬肉。每年產值高達七百億,是上萬個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你有沒有想過,對人們有著諸多貢獻的台灣豬,在生命中的最後這段歷程,是怎樣度過的?
不一樣的南寮|澎湖生態農業社區
到澎湖旅遊,看風景、吃海鮮,成為首選,但是遊客在穿梭中,卻可能遺忘村落之美。有一個小小村落,多年來努力恢復舊有文化,打造社區景觀,全村一同努力,希望讓人看見不一樣的澎湖…
傻子們的生態農場 |花蓮富興農場推動生態農法
花蓮縣瑞穗鄉有座農場,建立在廣大林野間,一群人合力種植,目的不在收成,而是尋找農業與生態的共生之道。他們的收成被鳥吃、被蟲咬,堅持不用農藥、化肥,有人說,那是座傻子農場…
稻農的選擇 |稻作直接給付、公糧保價收購並行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實施稻米保價收購的國家,四十年來,公糧制度讓農民得以溫飽,糧倉年年囤滿稻米,卻也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台灣人米吃得越來越少,政府希望透過政策,調節稻米供過於求的現象,農民將面臨什麼樣的改變?
水水泰平|新北雙溪泰平里水梯田復育
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這裡是北勢溪最上游,翡翠水庫集水區內最源頭的祕境,供應大台北地區近五百萬人的飲用水源。曾經,這裡到處是水梯田,三十年來,水梯田埋沒在荒煙蔓草中。一個實驗計畫,讓水梯田重現泰平。在這個水的國度,他們種下希望,也替大台北種下活水源頭…
名水龍泉蓋工廠|居民憂破壞優良水質環境
龍泉出好水,農作品質好,一直是龍泉居民的驕傲,數百年來,他們細心守護著水質與環境。但是一家工廠將要蓋到農業區裡,打破長期以來的無憂生活,他們群起抗議,誓言保護家鄉環境…
碳鎖|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植物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植物體,我們把它燒成炭,埋回土裡,這就是固碳。」大力推廣生物炭的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認為善用生物炭,可以逆轉溫室效應。黑黑的生物炭,可以穩穩鎖住二氧化碳好幾百年,它不但是抗暖化利器,也是農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