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相關報導
野菜新勢力|阿美族野菜復興運動
幾千年前,神農氏為了醫治疾病,親嘗百草,現代的神農氏,則藏身在部落鄉野田間。當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野菜抗逆境、抗蟲害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從田間到餐桌,一場野菜復興大業,正在進行…
農地上的大工廠|農地設廠威脅農業環境
農地上一間間工廠,構成西部平原的異樣風景,造就地方經濟,卻也帶來環境苦果。社會要求整頓,還給農村自然風貌,但是盤根錯節的歷史,卻讓生根的農地工廠,形成難以拔除的問題。
廢水變肥水|畜牧糞尿水資源再利用
全台灣有550萬頭豬、14萬頭牛,這些動物的排泄物,如果沒妥善處理,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大災難。以屏東這個畜牧大縣為例,人口不到90萬,可是豬牛加起來,超過127萬。為了解決畜牧業造成的污染,屏東新埤的社區團隊,不再坐以待斃,他們站出來與政府合作,創造廢水新價值。
【食農教育】小學生辦桌|從耕種到料理
一個充滿食物的學校,笑聲最多的課,不在教室裡。一雙雙稚嫩的手,陪伴種子到餐桌,他們想完成一場夏夜晚宴,親手為師長煮出謝師宴。超迷你的小田、果園、菜園,還有魚菜共生,這些都位在台南官田國小的校園裡,五年前到任的校長林保良,正進行一場獨一無二的食農教育。
本土玉米 1%的奮鬥|國產玉米上路
停靠在高雄港邊的巨大貨輪,船艙裡裝滿了金黃色玉米粒。有別於一般民眾會直接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玉米罐頭,這種成熟後種子會乾燥、變硬,沒辦法直接食用的硬質玉米,是台灣畜牧業飼料的主要原料,也可以磨成玉米粉,加工成餅乾、零嘴。
「田」滿未來,讓幸福圓滿
我們是北成國小六年九班的師生,基於對宜蘭的那份情感驅使,以及關心日益嚴重的農田農舍議題,我們開始著手規劃拍攝一部由兒童觀點出發的紀錄短片。讓孩子透過鏡頭,去了解「農地農用」、「農舍氾濫」等議題,傾聽不同領域的聲音,並透過影像表達自己的看法。
泰平輕遊|雙溪泰平風景停格:石頭屋、水梯田、古道
小橋、流水、人家,遺世獨立的迷你桃花源,保存在翡翠水庫最上游。它曾是淡蘭古道的重要中繼站,後來漸漸沒落,加上水源特定區的嚴格限制,時間彷彿停格。一群人用心轉變著泰平里,荒廢的水田,一塊塊重新種植,遺落的古道,一段段細心手作。走進泰平,這裡古樸又清新,讓人一見傾心。
編織天赦庄|用竹編找回社區與產業的光芒
嘉義縣溪口鄉,一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庄頭,當年由地理師取名為天赦,涵意是平安。在五六零年代,天赦庄曾經以竹編撐起一片天,號稱「竹簍王國」,只是好景不常。現在他們依然與竹共舞,期盼能編織出另外一片天...
到溪裡種田|宜蘭南山村減藥小革命
溪床,是流水奔淌的地方,到了河川下游,流速減慢,於是泥砂沉積成沃土。趕在汛期前,到溪裡種田,是農民與天地年年上演的豪賭。宜蘭的母親之河,蘭陽溪,在這樣的賭局中,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