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馬頭山風雲再起|居民憂開發案破壞水源生態
高雄旗山的馬頭山地區,有著綠色山林的多元生態,過去面臨掩埋場開發,當地居民不斷抗爭。但是掩埋場開發案未結束,又有新農業循環園區開發案,其中包含容納五千頭豬的養豬場等設施,居民再度展開抗爭,守護自己的家園。
守滬|傳統漁法的傳承
下午時分,伴隨著退潮,桃園新屋的海邊開始熱鬧起來,舉著大螯的螃蟹出來覓食,周邊居民也趁這個時候,到潮間帶挖點海螺、抓點魚蝦;在海邊另一側,一群人也來到潮間帶,他們並不是來覓食,是為了來修築百年石滬。
03_成長的極限 設下能源消耗的停損點|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不管是再生能源或者是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都是將能源轉型的重點放在電源開發上,不過我們在管理電力需求、提升能源效率上,是否有做到相對的努力呢?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政府的規劃都集中在發電端,需求面的能源效率和節能被許多人忽略。 缺乏自產能源 人均用電卻是排名前八的矛盾 台灣98%的能源倚靠進口,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這樣一個缺乏自產能源的島嶼卻是世界上排名前段班的用電大國。...
01_為何而轉?我們與2025的減碳距離|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洪水、乾旱、大火、熱浪,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極端氣候,也威脅著台灣的生存。2020年,台灣首度一整年沒有颱風過境,造成長達八個月的嚴重旱象。 全球控制增溫1.5度破局 全球氣候災害持續發生 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由於人類排放溫室氣體與砍伐森林,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速度高於預期巴黎協定,控制在增溫攝氏1.5度的共識,...
04_核四 合適?核四重啟的探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台灣一共有三座核能電廠,六座核電機組,其中兩座機組已經除役、一座提前停機,目前只剩下三座機組在運轉,占總發電量約9%,到了2025年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屆齡除役,台灣將正式走入非核時代。 在國際減碳的壓力下,有些擁核人士主張要把核能當成是減碳的選項,提出重啟核四公投。已經封存七年的核四該不該重啟?這個糾纏台灣近30年的議題,再度讓能源轉型之路掀起波瀾。...
05_我們真的缺電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台灣真的缺電嗎?如果沒有缺電,為什麼會出現斷電呢?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劉志文認為,從目前的供需來看台灣並沒有缺電問題,問題出在電力調度。如果把電力供需的缺電狀況想像成道路塞車,第一種是道路太窄小,整天都塞車;第二種是平時非常通暢,但只有一兩個小時會塞車;第三種是道路發生事故,所以塞車。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必須考慮新建道路,但如果是第二、三種,與其新建道路,不如用疏導和管理方式來解決,...
06_尋找隱形能源 節能就是新電力|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近年台灣夏季尖峰用電不斷飆高,尖峰用電五成以上來自住商部門,主要是空調需求,台電估計氣溫每升高一度,系統負載最高可能增加50萬kW,相當於興達火力電廠一部機組的發電量,要降低尖峰負載,必須提升建築能源效率。 根據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的研究,建築外殼隔熱效果對建築節能的貢獻約占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都來自設備能效的改善,因此老舊空調的汰換將是當務之急。 鼓勵更換節能家電...
能源轉型轉到哪?下篇《簡介》
上週11月22日我們推出《能源轉型轉到哪_上集》,從三接與藻礁的爭議,來釐清能源議題的種種疑點,本週繼續播出《能源轉型轉到哪_下集》探討核四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將近三十年核四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抽絲剝繭帶你深探問題根源,期待在公投之前能夠呈現更多元思考,大家共同努力找出台灣能源未來可行方案。
【島在現場】學者提出核四廠下方有斷層|2021.11.25
針對核四的地質安全問題,今天上午三位地質學者和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表達重啟核四在地質科學上的疑慮。一開始就表明核四廠下方S斷層的存在並不是新事證,台電早就得知S斷層存在。 當時台電在做調查時,只限於海岸線外50公里內,所以認為只有30幾公里的斷層帶,當時台電報告中還不用"斷層"的字眼,只寫出"線型"兩字,並且將線型分成好幾段來看,因為斷層越長破壞力越大,當時審查委員就在會議中表達必須要連接起來看...
提升能源效率|電電看圖表之四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建議,要達成減碳目標第一要務是提升能源效率,也就是節能。2016年政府提出新能源政策時,也將推動節能極大化、抑制電力需求成長1%列入目標。但是這幾年在提升能源效率上成效如何?是否每個部門都有達到目標呢? 評估能源效率是否改善有兩項指標,分別是能源密集度以及電力密集度。政府對節能訂出的目標是:「2017至2025年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 2.4%,電力密集度年均改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