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綠電健檢|讓部落繼續發光

採訪 張岱屏、賴冠丞
撰稿 張岱屏
攝影 / 剪輯 賴冠丞

在平地,光電的安裝和維護都是小事一樁,但是在海拔一千多公尺,沒有道路可抵達的山區,可就不太容易了。今年9月,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和工研院、光電業者組成團隊,不但替花蓮縣秀林鄉同禮部落的光電健檢,也讓居民學會維護管理的基本技術。

對部落居民來說,即使山上沒有電,還是喜歡待在山上生活

大同大禮部落簡稱同禮部落,位在花蓮立霧溪北岸海拔800到1000公尺的山上,民國60年代,政府規劃將居民搬遷到平地,但對部落居民來說,祖先的地在山上,這裡才是真正的家。

山上沒有現代水電設施,居民必須自備柴油發電機

四十多年過去,仍有十多戶居民守著祖先的土地在同禮生活。但山上沒有道路也沒有現代水電設施,居民必須自備柴油發電機。除了製造污染,油錢加上運送的流籠費用,是一大筆開銷。2015年,台南社大公民自主發電行動團隊開始送電到部落的計畫,一開始先協助同禮部落十多家住戶安裝太陽能板,滿足夜晚照明需求,接著又在大同部落集會所架設光電儲能設備。

延伸閱讀》送電到部落|點亮自主發電的未來

同禮部落的光電設備健檢 供給部落穩定用電

安裝光電容易,後續維運管理卻是個問題。這些設備在五、六年後,是不是能維持原本的發電效率,居民使用狀況又是如何?2021年東華大學洄瀾共好社會責任中心和工研院、光電業者組成專業團隊,延續送電到部落的熱情。

東華大學洄瀾共好社會責任中心和工研院、光電業者組成專業團隊上山健檢

走上大同部落的山路,全程約15公里,一開始路程就是陡上800公尺,東華團隊這次走的是最陡的一條山路,被當地人稱為恐龍背。經過五、六個小時跋涉,健檢團隊抵達第一戶「椰果」的家。這裡也是登山客的民宿,冰箱是主要的用電設施,屋頂有安裝三片光電板,裝置容量不到1kW,不足的部分還是得靠發電機。

用熱顯像儀檢查線路,避免電線走火
用儀器檢查蓄電池效能

健檢團隊先用熱顯像儀檢查線路,看接點有沒有過熱、生鏽的狀況,避免電線走火,接著檢查蓄電池效能。同禮部落路程遙遠,廠商難以上山維修,蓄電池或逆變器如果壞掉,居民只能自己購買更換,但往往規格種類都不一樣,導致儲能效果不良,和太陽能的搭配也沒辦法達到完善。

另一戶Yuli的家也因為交直流轉換器故障,導致電器無法使用。健檢團隊替每戶檢查設備狀況,也讓居民瞭解定期清理維護的重要性。

指導居民維護技術 新電力設備也加入

過去為了安全起見,在部落裝設光電容量大都是1 kW到2kW,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登山客上山住宿,原本的裝置容量已經不敷使用。這次東華團隊決定在大同Yaya的家,建置規模5kW的示範點。一天最多可發12度電,可以滿足一家四口的需求。

東華團隊在大同Yaya的家,建置規模5kW的示範點,滿足用電需求

蓄電池的選擇也是重點,過去常用鉛酸電池壽命只有三、四年左右,這次廠商捐助10kWh的鋰電池,使用年限是鉛酸電池的兩倍以上,儲能效果也比較好。經過一個晚上的折騰,示範戶的光電設備終於順利啟用。健檢成員指導居民基本的維修技術,才放心把設備交給主人。

健檢成員指導居民基本的維修技術,讓居民能自己管理設備

清晨陽光照耀著立霧山,也啟動同禮部落的電力。這些光電板發出的電或許微不足道,卻支持著部落居民繼續在山上,用更友善環境的方式,傳承祖先的生活。

延伸閱讀》邁向綠能部落|發展再生能源實踐能源自主

集數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