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文章

守護海洋

1999-01-17

1962年,美國海洋學者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為地球生態危機敲響警鐘,九○年代的臺灣學者走出研究室,為臺灣生態與自然環境大聲疾呼,喚醒人類對自然界的尊重。

藍天下的黑土地:柬埔寨的台塑汞汙泥

1999-01-11

1999年元月,柬埔寨的冬天攝氏三十五度,距離首都金邊240公里,西努亞克市城外的一處山丘上,有一股少有的淒涼。因為一場由人製造的風暴,剛在這裡塵埃落定。1998年12月14日柬埔寨的國內媒體刊登一則消息指出,金邊南方240公里,柬埔寨第二大城市西努亞克市東方十公里外的公路旁,擱置一批來自台灣的台塑公司含有毒性的廢料。

漁季不再來

1999-01-03

在天氣不錯的日子,台灣東海岸的阿美族(Amis)老人乙勒(Yilo)總會習慣性的到緊臨部落的河口為當天的三餐打幾條新鮮的活魚,但是近幾年來,這個延續部落生命數百年的河海交界處已經愈來愈難抓到魚了,而就在這一年(1998年)冬天,台灣西海岸盛行了四百年的烏魚(Mullet)季節,也突然失去了往年的盛況,海洋資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本片將從台灣漁業發展的各種病態,以及原住民與海共生的原始觀念來探討和反省海洋資源急速枯竭的全球性議題。

致命的海洋|布拉格號漏油事件

1998-12-27

1977年,科威特籍油輪布拉格號擱淺在基隆嶼外海,三萬噸的原油隨著東北季風漂浮在臺灣北部海岸,造成了臺灣光復以來最嚴重的原油汙染事件,好幾百艘漁船卡在厚厚的油汙間動彈不得,而海洋生物更是急速地大量死亡。 隨著時間漸遠,臺灣海洋的惡夢卻沒有消失。二十年來以開發為思考的政策,讓島民對大海不斷地傾倒廢水,來自陸地的廢水,開啟了另一場海洋生態的浩劫。 桃園縣觀音工業區成立以前,...

惜別的海岸

1998-12-20

順著路旁濕黑的淤泥,來到了彰化的王功漁港,港內正在進行清港工程。這項工程已經進行了好幾個月。這一天原該是出海的好天氣,但港內的漁船卻只是靜靜地停泊著,完全沒有一點出海的氣息。

候鳥失樂園

1998-12-13

今年秋天,東方環頸鴴再度造訪嘉義海濱,在魚塭上啄食漁民收成後的落網之魚。台灣濱海的河口、泥灘、鹽田、魚塭和紅樹林,是這群北方嬌客眼中食物豐盛、安全溫暖的南方樂園,長久以來,牠們每年都來這裡歇息落腳和過冬。

新世界的迷失|與海爭地

1998-12-06

六輕所在的雲林縣麥寮鄉,原是個貧瘠的鄉鎮,為了讓企業家王永慶在這裡建造一座石化王國,工人必須從濁水溪出海口南岸,抽取大量的海砂運來此地,將大海填成陸地。六輕是向大海爭地的結果,將來這塊土地上會有港口、煉油廠和發電廠,它將徹底改變雲林的產業生態。

變形的海岸

1998-11-19

今年幾場颱風,台灣島民因土石流送掉好幾條性命,人人聞之而色變。土石流就這樣背負著人類的指控,流竄到溪河,向大海奔去。按照過去的法則,它們多半被河水輸送到寬廣的河口地帶,有的堆積成砂丘,有的繼續被海水帶到其他的地區,形成海埔地,扮演另一個生態體系的成員。台灣西部平原就是這樣被沖積出來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哺育大多數島民的這片精華地帶,也是來自中央山脈那些令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土石。

海島新樂園

1998-11-15

船長林國正載著興奮的同村友人,從石梯港出發,這次的航行,是為了探訪居住在藍天碧海下的海中精靈--海豚。他是花蓮當地的漁民,而現在他是賞鯨行動的開拓者,雖然有人說,賞鯨是觀光的明日之星,但他並不確定,這艘船是不是真的能航向海島新樂園。

沉沒的地平線

1998-11-12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嘉義東石,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幕景象,在島民根深蒂固的觀念裡,「出山」這種大事,幾乎不可能跟水聯想在一起,因為活著,要腳踏實地;死了,也要入土為安,曾幾何時,島民對土地的信任和依賴,在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的生活經驗中漸行漸遠。

寂靜的春天 

1998-11-08

清晨的新北市貢寮澳底海邊,身材壯碩,面容黝黑的年輕漁民吳進榮和往常一樣,整理著漁具,準備出海捕魚。對他來說,漁場的環境已經起了變化,最大變化是,海洋裡的珊瑚相繼死亡,而魚群日漸稀少。

再見海洋

1998-11-01

四面環海的台灣,有著將近一千七百公里的綿延海岸,豐沛的自然資源,使海洋成為孕育島民的母親。據學者統計,台灣本島和離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種類高達一千一百多種。而海陸交界的河口地帶,則是海茄苳、水筆仔的紅樹林生態系,不僅媒介了海洋與河流,成為魚蝦貝類的孕育場,也是候鳥遷徙棲息的地方。 然而人類卻開始傷害海洋,在海岸線建造起堤防,阻絕了潮間帶生物的生存,使生物維繫海洋的空間消失,使得大海對城市直撲而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