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201702【春節限定-生態繪】台灣野外雞

2017-02-01

雞年到,不免俗的,我們也要推出每日一『雞』,不是桶仔雞也不是鹹水雞或椒麻雞,而是野外的雞。 一般人熟悉的雞屬於雉科物種,在台灣可以看到的雉科動物,主要是帝雉、環頸雉、藍腹鷴、深山竹雞和竹雞等五種,都是台灣珍貴的野外雞。 除夕這天我們來介紹,聽名字就很霸氣的“帝雉”,春節期間,大家應該都很有機會拿到新鈔,可以趁這時候好好欣賞上面的圖像, (不是四個小朋友那一面,好~翻過來),看到沒?在玉山下有一隻英姿煥發、有著長長尾巴的就是帝雉,帝雉是台灣特有種,喜歡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個性謹慎、易受驚擾,艷麗的羽色,讓牠面臨盜獵壓力,在1966年被列入瀕危紅皮書。目前在國家公園等地區的帝雉族群狀況穩定,但其他山區的帝雉隨著棲地開發、人類侵門踏戶下,適合野生帝雉生活的棲地和繁殖範圍已經越來越少…….

包圍芝山岩

2017-01-23

「早期台北湖的時候,沒有淹到芝山岩,今天如果高樓大廈的高度淹到芝山岩,這個世代怎麼看這個情形?」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王光宇說。很少人知道,台北盆地北側,有座裝滿歷史的小山丘。都市發展,正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

十年一瞬:台灣伐木歷史

2017-01-23

木質的溫潤,總是讓人愛不釋手,木材的生成,從一顆種子到直立參天的大樹,至少需要數十年,拿起鏈鋸,將它砍下,卻只是一瞬間。

泰豐輪胎火災事件簿|工廠大火燒出什麼問題?

2017-01-23

家就住在工廠邊,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長期承受污染危害,工安意外發生時,他們更是首當其衝。一場大火,燒出什麼問題?又該從中記取什麼教訓?

送電到部落|點亮自主發電的未來

2017-01-16

生活在現代,電就像空氣、水一樣,是那麼不可或缺卻又理所當然。但是在有些地方,用電始終不是件容易的事。2015年開始,一個送電計畫點亮部落的燈,也點亮自主發電的未來…

人人都是發電廠|實踐能源自主

2017-01-16

塵霾、溫室效應、輻射污染…我們享受便利用電,卻也承受能源苦果。公民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扭轉能源困局?從北到南,公民電廠運動正蓄勢待發…

請豬來發電|養豬業結合沼氣發電

2017-01-16

大豬小豬,每天除了吃跟睡,也要上廁所。全台灣超過五百萬頭豬,牠們的大小便怎麼處理,是豬農最大的煩惱,也是環境的負擔。大多數人都不愛的豬糞、豬尿,在有些人眼中,卻是可以再利用的資源,還可以發電賺綠金…

20170113環團抗議河川上游設掩埋場

2017-01-13

河川上游可以設置掩埋場嗎?環保團體水資源保育聯盟等團體,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加強河川上游及野溪的保育,不應設置掩埋場,並要求地調所公告可能活動斷層。

回到濕地歸鄉路|守護茄萣濕地

2017-01-09

每年一入秋,台灣西部沿海,總是迎來許多來自北方的候鳥朋友。大大小小濕地上,擠滿各種鳥類。體型大的鷺科,威風八面走在水中,個頭嬌小的雁鴨科,喜歡在水面上優游划水。在冬天的東北季風下,濕地一點都不孤寂,反而更熱鬧,就像各地高手趕來會師的武林大會。

海龜新樂園?| 小琉球綠蠵龜的困境

2017-01-09

如果在台灣的海域,做一次海龜戶口普查,小琉球應該是海龜住戶最多的地方,在這裡,遇見海龜的機率超過八成,近幾年牠成為小琉球最受歡迎的明星,也是觀光的最大賣點…

新時代下的老校舍|校園老建物的修復難題

2017-01-02

時間,為老學校留下歷史古味,但同時,也帶給老校舍挑戰。在防震、消防相關法規,還有教學、行政等種種要求下,老校舍要如何因應?

蓬萊米記憶|在台灣改良的日本米

2017-01-02

潔白海芋花隨風搖曳,是陽明山竹子湖最吸引人的景觀。趁著天氣放晴,遊客們上山賞花,美麗花海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故事。日治時期水稻專家辛勤育種的足跡,逐漸被遺忘。現在卻有一群人,正努力保存這段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歷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