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機場捷運的噪音惡夢|三重居民深受低頻噪音之苦

2017-04-17

機場捷運列車從台北車站出發,經地下隧道穿過淡水河之後,開始爬升進入新北市三重區,採高架方式沿環河南路轉入二重疏洪道,形成一個近乎直角的大轉彎。不論南下或北上,每當機捷列車經過這個轉彎路段,都會製造出很大的噪音。

不只是務農|香港女生來台實踐田園夢

2017-04-10

陳芷琳,一個剛滿三十歲的香港女生,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時候,念的是「生態及生物多樣性」。2015年7月,她放下才新婚的先生,獨自一人跑到台灣學習務農,一待就是一整年。她解釋:「我去緬甸幫助難民時發現,他們真的很需要農業,可是我只是個很普通上班族,所以希望可以透過來台灣,體驗做農,讓自己認知更多。」

城市河圳易容術:柳川、筏子溪、鹿港溪

2017-04-10

政府推動前瞻計畫,台灣水環境面臨大改造,河川建設景觀水岸。在美化背後,一旦缺乏保育思維,失去生態的人工河岸,會不會像是河圳易容術,看得見美麗,卻看不到自然...

太魯閣之怒|環境權與工作權之爭?

2017-04-10

礦業法修法前夕,經濟部通過了讓亞泥位於花蓮新城山的礦區,繼續展限二十年,引起軒然大波。在土地與環境爭議難解的情況下,亞泥案點燃了太魯閣的怒火…

天然氣的奇幻旅程|台灣以天然氣作為過度能源

2017-04-03

有種物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少不了它。它遠從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從零下162度的冷凝狀態,緩緩釋放,穿過兩百多公里的海管、陸管,串連成一條供應發電廠、工廠、住家的能源動脈。在能源轉型的過渡階段,正扮演著重要角色…

燃氣新時代|2025年能源轉型關鍵

2017-04-03

政府預計在2025年,5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當前的兩個挑戰,一個是增加天然氣輸儲設備,一個是增加天然氣發電機組。地狹人稠,98%都仰賴進口能源的台灣,將如何邁入燃氣新時代?

【正新輪胎】走味的農鄉|阿誠被染黑的芭樂葉

2017-04-03

濁水溪的水,日以繼夜滾滾流動,為彰南地區的廣大農田,帶來肥沃黑泥,孕育出稻米、蔬菜,還有各式各樣的農作物。一座在此設立三十年的輪胎工廠,卻讓辛勤耕作的農人,再也不敢放心大口呼吸…

土裡傳出中藥香|台灣本土中草藥的新契機

2017-03-27

大批中藥材從中國來到台灣,當台灣種起中草藥,是否能形成產業鏈?再創農業新契機。

大林蒲的兩難選擇|遷村走與不走?

2017-03-27

高雄空污嚴重,大林蒲、鳳鼻頭深受危害,政府推動遷村因應。但是有的居民希望先改善污染,也擔心遷村變迫遷,在走與不走的選擇下,面臨兩難困境。

黑油‧綠島|船舶軌跡來緝凶

2017-03-20

3月9日,綠島北岸的珊瑚碎屑海灘和礁岩潮間帶,被大量油污沾染,就連海底都沉積著厚重油塊,潛水教授俞明宏潛入海底觀察,發現油泥呈長條狀,像蟒蛇一樣盤踞海底,一些底棲類、移動速度較慢的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最大,有些螺貝類身上有油污的痕跡,甚至有海蛞蝓、海參,受困油堆之中。

後菸葉時代的希望|菸業因全球化走入歷史

2017-03-20

每年只要一到農曆年前,差不多一月份的時候,就又來到了採收菸葉的時期。一場接著一場的採收秀,會持續三個月左右。菸田裡,到處都是人,男男女女、人聲鼎沸,連摘菸葉的聲音,都迴盪在廣大菸田之中。

草原隱士的危機|滅鼠藥和鳥網威脅台灣草鴞

2017-03-20

傍晚時分,草鴞即將開始活動前,跟著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走在草鴞曾用來繁殖的草生地邊緣,從種種的蛛絲馬跡,來研判是否仍有草鴞利用棲息。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說,台南、高雄偏遠丘陵地山區,因為地廣人稀,對草鴞的干擾比較少,是最適合草鴞棲息的環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