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本土玉米 1%的奮鬥

2017-06-19

停靠在高雄港邊的巨大貨輪,船艙裡裝滿了金黃色玉米粒。有別於一般民眾會直接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玉米罐頭,這種成熟後種子會乾燥、變硬,沒辦法直接食用的硬質玉米,是台灣畜牧業飼料的主要原料,也可以磨成玉米粉,加工成餅乾、零嘴。

減藥任務|降低農藥殘留超標風險

2017-06-12

農藥雖然是大多數農民穩定生產不可或缺的幫手,使用不當卻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台灣的農藥管理出了哪些問題?要讓農民減量用藥,該怎麼著手?

【六二水災】暴雨下的治水工程|重新檢討人類工程興建與管理

2017-06-12

一場暴雨,在台灣各地造成不同災情,氣候專家指出,氣候變遷帶來的超大雨量,成為致災原因。但是許多災情背後,是否只因為雨量致災,必須進一步調查與分析,從暴雨發生思考人類工程的問題…

高雄捷運不要來|路竹居民反徵收

2017-06-12

高雄台一線沿線居民,長期擔心道路拓寬徵收,家園將被拆除,但是高雄捷運路竹延伸線計畫,讓徵收拆除計畫迫在眉睫。地方居民組成自救會,展開抗爭,希望道路不要拓寬,捷運不用延伸,讓他們能安居樂業,不必再受徵收迫遷…

雨撼北海岸|強降雨下的土地管理與排水系統

2017-06-05

變色的海水、泥黃的台二線、崩塌的山壁,一場暴雨,改變了北海岸的顏色。6月2日,梅雨鋒面為北海岸帶來暴雨,基隆市基金一路,短短幾小時,變成黃濁大河…

國一甲道路的開發抗爭|道路開發引發迫遷和破壞環境疑慮

2017-06-05

國道一甲線開發,引發徵收迫遷和環境破壞的爭議,居民質疑一條因應桃園航空城興建的道路,在航空城未通過前,為何要搶先通過?自救會居民走上街頭,高聲抗議,希望社會注意這個開發案所造成的人權與環境問題…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2017-06-05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當白海豚遇上風機|離岸風電影響海洋生態

2017-05-29

二月底冷鋒面才剛過境,台大鯨豚研究室團隊從台中港出發,以Photo ID的研究方式,拍下中華白海豚在海面上的照片,用來辨識不同個體進行相關研究,從2006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十一年。

「田」滿未來,讓幸福圓滿

2017-05-29

我們是北成國小六年九班的師生,基於對宜蘭的那份情感驅使,以及關心日益嚴重的農田農舍議題,我們開始著手規劃拍攝一部由兒童觀點出發的紀錄短片。讓孩子透過鏡頭,去了解「農地農用」、「農舍氾濫」等議題,傾聽不同領域的聲音,並透過影像表達自己的看法。

擾動集水區

2017-05-22

滿眼翠綠或滿目瘡痍,你希望喝的水,來自什麼樣的集水區?水庫上游,該維持天然與低度使用,近年來為何開發頻傳、漏洞百出?

泰平輕遊|雙溪泰平風景停格:石頭屋、水梯田、古道

2017-05-22

小橋、流水、人家,遺世獨立的迷你桃花源,保存在翡翠水庫最上游。它曾是淡蘭古道的重要中繼站,後來漸漸沒落,加上水源特定區的嚴格限制,時間彷彿停格。一群人用心轉變著泰平里,荒廢的水田,一塊塊重新種植,遺落的古道,一段段細心手作。走進泰平,這裡古樸又清新,讓人一見傾心。

來到金門|揭開大膽島的神祕面紗

2017-05-22

金門外海有座小小島嶼叫做大膽島,曾經發生激烈戰役,成為知名的戰爭島嶼,長期以來一直由軍隊駐守,從未對外開放。現今大膽島走向開放,揭開神秘面紗,一睹小島美麗風光,也讓人思考金門眾多軍事據點開放觀光後,如何找到定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