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只有漢生病患才能通行的隔離通道,住進頂坡角上的樂生療養院,從此被迫和外界斬斷聯繫,開始以院為家的隔離人生。日治時期設置的樂生院區,每一處設計與規劃,都展現了過去台灣對待漢生病患的強制隔離歷史。
曾經遺世獨立的樂生院,被選定作為捷運新莊機廠預定地後,不願搬遷的樂生院民,從2004年開始走上街頭抗爭。社會各界、青年學子紛紛投入樂生保留運動,2008年12月,樂生院區的貞德舍、中山堂等十棟建築,仍然遭到強制拆除。儘管漢生病的隔離政策已經解除,持續進行的捷運工程,仍深深影響院民的生活。
十年過去,院區進入興建入口意象的階段。現在的捷運新莊機廠上方,這條施作中的懸空陸橋,正是院民們最新的抗爭目標。目前捷運局正在建造的懸空陸橋,距離路面有八公尺落差,院民在中正路這側,必須藉由電梯上下陸橋。
按下按鈕,操作電梯面板,對一般人來說輕而易舉,對這些罹患漢生病,肢體因為病菌侵蝕而扭曲的院民來說,卻是件不容易的事。讓捷運與樂生共存,這個概念要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設計細節都需要照顧到使用者的需求。
樂生保留自救會與台大城鄉基金會所提出的方案,是以緩坡大平台取代陸橋,有足夠的腹地,能夠還原樂生院入口的Y字型道路,院民也能夠駕著代步車,不需經過電梯,直接到達中正路。
不過,如果要施作緩坡大平台,目前的新莊機廠勢必要減少軌道,影響捷運行車調度。2016年12月22日,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為此邀集院民代表、台大城鄉基金會與台北市捷運局、捷運公司等相關單位,共同進行協商,會中達成共識,朝向機廠減軌、施作大平台的方向來進行。
大平台方案的設計者,台大城鄉基金會董事長劉可強指出,從歷史的角度,Y字形道路,是最能象徵日治時期對於漢生病的處理方式,這兩條道路,一邊是醫療人員行政人員通行,而被診斷罹患漢生病的患者,當年因為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有限,認為有傳染危險,所以採取隔離政策,只能走Y字型路的另一邊,經過消毒再進到醫療場域。
重建樂生看似透出一絲曙光,事實上卻不如此。一年過去,院民看到的卻不是大平台,而是一座陸橋。
當時也受邀參與會議的台北市交通局前局長,資深交通顧問濮大威指出,直到2017年8月間,他才發現當時的協商會議,沒有會議記錄,事後行政院也沒有進一步做出指示,政府的做法,顯然已經失信於民。
2017年12月16日,樂生院民和前來聲援的群眾,聚集在樂生院區入口,高喊「捷運局立即停工,行政院重啟協商」口號,舉起槌子,一起敲碎陸橋模型,希望還有重啟協商的可能,讓僅存的院民,能早日看到院區重建。
台北市捷運局則澄清,現在施作的陸橋方案,在出口端除了電梯,也會施作引道。但是,引道的規劃又是另外交由衛福部負責,最後設計是否能符合院民的使用需求,仍是未知數。在腹地不足的陸橋上,要如何還原Y字型道路,也沒有共識。
2007年5月30日,公共工程委員會做出保留39棟院舍,10棟拆遷重組的「530方案」,當時青年樂生聯盟就質疑,這個方案只有拆遷,沒有重組。如今,貞德舍、中山堂等十棟已經拆除的建物,何時會重建,仍是遙遙無期。
十年過去,捷運已經通車,政黨再度輪替,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正式通過,成為國家重要政策的此刻,面對在風雨中飄搖的文化資產,逐漸年邁凋零的院民,能不能抓住彌補錯誤歷史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