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185縣道沿線,有著廣大的平地造林。許鳳珠是農場主人,協助推動185縣道觀光,結合農業與遊憩,形成地方特色。
二十多年前,因為台糖農地轉作造林的政策,從雲林、屏東到花東地區,約有一萬公頃農地,進行造林,形成今日萬頃樹海的景觀。在二十年造林契約陸續期滿之時,台糖規劃在屏東三個造林地,進行結合綠能的營農型光電計畫。
負責規劃作業的綠能公司,在說明會上展示推動計畫,強調設置太陽能光電,能獲得資金,協助土壤改良,以利推廣農業。然而這個計畫,被外界視為砍樹種電,引發爭議,地方官員與環保團體紛紛表達反對。
台糖推動造林地種電,主要是因為這些造林地原本是農地,二十年造林契約期滿,必須重新規劃,恢復農用。不過當初推動萬頃造林的環保團體,原本沒有造林期限的思考,而是從地區防洪和地下水涵養,來保護生態。
長期關心屏東水資源的周克任,收集歷史資料,發現在百年前,現在的許多人造林地區,原本就是熱帶雨林,也是原住民獵場,孕育豐富水源。如今進行造林,實際是恢復過去的森林樣貌。
十多年前,王乾坤來到屏東萬巒成立有機農場,生產優質農作。近年與氣象科技公司合作,收集附近的微氣候,發現人造林有助當地環境改善,同時提供蜜蜂蜜源,對於農場果樹的授粉,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推動營農型光電計畫的台糖梁耀光組長,以規劃圖說明,這個計畫並非砍樹種電,而是讓農業與綠能共生,引進新農民。
八八風災後,屏東的泰武部落搬到山下,建立吾拉魯滋社區,村長郭茂源曾經開創地區農業,但是最後因為銷路不佳,結束營運。對於推動光電,引進新農的營農型光電計畫,抱持保留態度。吾拉魯滋社區旁,就是新赤農場人造林地,規劃有營農型光電開發區域。郭茂源批評,社區屋頂光電計畫,一直都未完成,如今卻要砍樹種電。
對於搬到山下的部落,相鄰的人造林,成為部落孩童的遊樂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部落一直希望能進一步結合,作為山林文化的傳承地。而對於185縣道的居民來說,社區旁的平地造林,像是大安森林公園,希望繼續享有優質的生活環境。
二十多年前,種下樹苗如今在開發綠能與保留綠林之間,如何尋求平衡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