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星期天,台中縣外埔鄉永豐村的農民,一大早就來到田裡摘水果、拔菜,然後將各式各樣的蔬果,搬到社區山腳下的水流東社區公園,準備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消費者。
遊客陸續來到這個小小村莊。他們有的來自大甲,有的來自沙鹿,也有人遠從苗栗通霄過來,帶著尋寶的心情,挑選新鮮美味的食物。
爸媽在市集裡採買,小朋友們就坐在水圳旁畫畫。市集裡叫賣的阿公阿媽、村莊裡的老樹,都是小朋友入畫的題材。
永豐村又被稱為虎腳庄,後方的山巒猶如一隻睡虎,守護著村莊,山腳下有后里圳穿流而過。由於水源保護區與山坡地保育的雙重限制,一直保持著農村質樸的風貌。
由於氣候適中、土壤肥沃,從日據時代開始,虎腳庄就是葡萄的產地,光復以後供應葡萄給公賣局釀酒。十多年前公賣局的政策開始改變,不再跟農民購買釀酒葡萄,農民開始改種火龍果、百香果、巨峰葡萄等果樹,卻常常面臨農產品滯銷、價格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成立農夫市集、打造另一條產銷通路的想法,開始成形。
但是,要在偏僻的農村成立農夫市集,可行嗎?部分果農自產自銷的實際經驗鼓舞了大家。果農洪敦耀的葡萄園就在自行車步道旁,自然無毒的耕種方式讓許多遊客忍不住停下腳步。洪敦耀於是在自家前面擺攤賣葡萄,靠著自產自銷,就賣完了所有的產量。
洪敦耀成功的經驗,給農民市集的構想,打了一劑強心針。從事秀明農法四年、半農半公的外埔鄉公所農經課長黃仲杰,過去都是到台中市的合樸農學市集擺攤,一股熱情讓他決定串連在地農民,藉由農民市集,凝聚農民的共識。
農民市集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該如何吸引消費者來虎腳庄?為了打開虎腳庄農民市集的知名度,農友們分工合作,每天輪流開著宣傳車到大甲、外埔、后里的市區,放送農夫市集的訊息。
2010年七月,虎腳庄農夫市集正式開幕,成為台灣第一個產地型的農夫市集。每個星期天總是吸引許多支持地產地銷的消費者,來這裡尋找農村的原味。在這裡,農民的倉庫就是自己的田地,農產品從產地到市集的距離,只有30秒到10分鐘。
虎腳庄農夫市集的農民們雖然還沒辦法做到全然有機,但安全無毒是基本的要求。在高中任教的張睿銨,因為對市售的農產品有些疑慮,於是利用自家農地種植無毒有機的葡萄、百香果。張睿銨認為,參與農夫市集可以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消費者的肯定,就是對農民最大的鼓勵。
另一位種植紅龍果的果農范振清,因為堅持無毒安全的栽種方式,成功地將外埔鄉的紅龍果外銷日本,但他每個星期,還是到農夫市集與消費者交流。
虎腳庄農夫市集規模不大,營業額也並不多,卻是一座橋梁,在農民與消費者之間、農民與農民之間,建立互相交流的管道。透過在地農民的凝聚,原本有些蕭條、沒落的村莊,因為小小的市集,再度找到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