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負責多起農地整治工作的工程師表示,污染濃度最高的地方,通常是在引入灌溉水的入水口,調查出整塊地的污染濃度後,再計算出,要往下挖出多少乾淨的土壤,來混合污染土。
工廠和農地緊密交織,是台灣鄉間獨有的景觀。農民耕作,不只看天吃飯,更多了不定時爆發的污染風險。彰化縣是全台灣受到重金屬污染農地面積最高的地區,在彰化市、和美鎮、鹿港鎮,總共有超過六百公頃受污染農地。
2013年起,檢方、警方和環保單位,在北彰化聯合執行四波查緝行動,總共搜索近30家電鍍業者,其中有合法工廠,有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的業者,也有未登記工廠。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以繞流排放的方式,偷天換日,繞過環保單位監測的排放口,進到灌溉溝渠,最後流入農地。為了找出不法業者偷排的位置,稽查人員經常晝伏夜出,也必須鑽進充滿毒水的下水道,進行蒐證。
雷厲風行的查緝行動過後,有些業者遭到判刑,入監服刑,環保署更透過行政訴訟,向電鍍業者求償總額超過兩億元的土壤污染整治費用。
洋仔厝溪流域旁的頂番婆區域,又稱為水龍頭的故鄉。全世界有一半的水五金產品,從鑄造到電鍍,都在這面積六平方公里的聚落內,一氣呵成。經濟奇蹟背後,卻是環境沉重的負擔。重返當年曾經風聲鶴唳的洋仔厝溪旁,這一帶的違章電鍍業者,幾乎已經絕跡。有些在廠房前,貼上大紅色的遷移啟事,通知客戶,他們已經移到彰濱工業區的電鍍專區,設立新廠。
檢警環強力執法,成為電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大推力,十幾年前乏人問津的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如今已經規畫到第三期,不僅土地搶手,還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廠房。
不過,環保單位近年來重點查緝的電鍍、皮革等高污染產業,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總共有3.8萬家未登記工廠。農委會也進行盤點,違章工廠總共占用了高達1.4萬公頃的農地。
2010年,經濟部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開放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存的低污染違章工廠,補辦臨時工廠登記,並輔導合法,期限為2017年6月2日。總計約有7400間工廠取得臨時登記。到了2014年,7400間臨登工廠中,卻只有約50家成功轉型為合法工廠,達成率不到千分之一。眼看臨登工廠的大限即將來臨,經濟部再次修法,將輔導期限延長到2020年6月2日。
2016年政黨輪替後,宣布將再次修改工輔法,希望徹底解決違章工廠問題。少了議場上的壁壘分明,不同黨派的立委,在違章工廠業者所舉行的記者會上,展現出支持修法的共識。
然而多年來,政府對於違章工廠輔導成效不彰,該拆除的始終文風不動,民間團體質疑,這次的修法,不過是要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
2019年6月27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針對爭議多時的工輔法,進行第二次協商,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大門前,抗議修法。立法院前的另一側,則有一群支持政院版工輔法的違章工廠業者,前來呼籲希望法案應該盡速通過,和反對方對峙。
歷經多次朝野協商,工輔法修正案,於當天晚間三讀通過,新法最終加入了二十年落日條款,限制低污染的未登記工廠,必須在二十年內提出改善計畫,以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中高污染工廠,則另訂輔導期限,輔導業者轉型、遷廠或關廠。
此外,政府也宣示2016年5月20日後,不得再有新增的違章工廠,如有新增,即報即拆。實際上執法情形又是如何?我們實地跟著彰化環盟的成員,前往彰化鹿港地區訪查,赫然發現,經濟部在2019年7月,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已經進行斷水斷電處分的一處違章工廠,疑似已經重新接上電,正在準備營運。
一年多來,環保團體總共聯合檢舉了近40家,2016年5月20日後新增的違章工廠,有些案件是民眾主動找他們陳情,也有些是環保團體自行蒐證。但檢舉的結果,多半是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最終石沉大海。
違章工廠為什麼拆不動?不只是單純的治理失能,也不只是地方政府缺乏人力和資金,更反映出工廠業主和地方民代間盤根錯節的共生關係。數萬家違章工廠,要怎麼輔導、怎麼管?經濟部僅回應,相關子法仍在研擬中,婉拒受訪。
然而,違章工廠造成的環境風險,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卻持續發生。
2019年10月3日凌晨,一間位在台中大雅,專門生產免洗餐具的違章工廠發生大火,兩名消防員在救災過程中,不幸罹難。為了節省成本,違章工廠大多是結構簡單、速成的鐵皮工廠,只要燃燒到四百度以上,就會塌陷,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一再呼籲修改消防法,如果鐵皮廠房內無人,就不應派遣消防員進入室內救災,以免造成人員無辜犧牲。此外,違章工廠先天消防安全規格就不如合法廠房,水源不足、救災不易,讓第一線消防員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之中。
工輔法修法後,真的就能為農地止血療傷?又或者只是把問題,再拖延二十年 ,留給下一個世代繼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