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環境短片】歹水傷農

採訪/剪輯 邱彥瑜 林玲瑩

彰化,稻米產量名列全台前三名,遭污染的農田面積,也位居全台第一。70年代「客廳即工廠」的政策,讓鐵皮工廠一塊塊吞噬農地,工業廢水也造成農田不可回復的傷害。環保署十年來,花了2.5億挽救生病農田,但我們來到北彰化兼具排水和灌溉功能的番雅溝,發現污染陰霾,似乎仍未完全消失…

彰化,被稱為台灣的穀倉,每年稻米產量占全台五分之一,用掉十四億噸的灌溉水,在常缺水的情況下,農民必須引用排水溝或抽取地下水灌溉。而流經北彰化的番雅溝,匯集了雨水、家庭與工業廢水,被和美、鹿港一帶農民引灌,加上附近的東西二三圳,灌溉高達6000頃的農田。

1983年,爆發全台第一起鎘米汙染,彰化也在90年代傳出大規模農地汙染。近十年來,環保署五億的農地整治經費中,就有2.5億花在彰化,每年都還是有新增列管的場址,彰化的農地汙染,真的消失了嗎?



沿著番雅溝向下走,工廠與稻田交錯,茂密的工廠景觀,源自於70年代,前副總統謝東閔推行的「客廳即工廠」政策,鼓勵民眾在家裡進行代工,造就了彰化的五金聚落。

五金業在和美、鹿港一帶發展成聚落,讓地主更傾向把農地蓋成鐵皮工廠出租,或是自己營業,便宜租金吸引更多工廠。在違反土地分區使用、又沒有落實灌排分離的情況下,工廠廢水直接排入農田,造成嚴重的農地汙染問題。

如今環保意識抬頭,彰化縣政府開始輔導工廠遷入工業區,或要求工廠實施專管排放、集中廢水處理。但根據業者透露,遷入工業區,光是租金,就比在農地上高出三倍,加上沒搬遷的非法工廠會削價競爭,往往無力再負擔額外成本。



根據彰化縣政府最新統計, 全縣總共有8796家合法工廠,其中364家,還是前年才臨時就地合法的。還有982間未取得營業許可,而光是在和美鎮,就有215家非法工廠,金屬製品製造業就超過三分之一。非法工廠由於規模小、流動率高,往往被勒令停業後又另起爐灶,讓環保局抓不勝抓。

彰化地區蓬勃發展的五金業,包含了電鍍和鑄造業,皮革與化學工業也是常見產業。這些工廠排放的重金屬,可能危害農作物,像是吃下被鎘汙染的稻米,可能危害生殖系統,甚至損害腎臟。而接觸鎳,可能造成鼻竇癌、肺癌或皮膚過敏,鉻則可能造成四肢麻痺或肝硬化。大多數人都聽過鎘米危害,但其他重金屬,如果過量累積在土壤裡,也會影響農作物生長。



2012年彰化縣政府宣布,農地整治成績良好,高達九成汙染農地都已經解除列管,但是2012年底,監察院報告卻指出,截至2011年,公告列管的農地場址中,彰化縣就占了六成。面對沒有根治的農地汙染問題,監察院糾舉環保、農田水利、經濟部等單位,認定他們沒有嚴謹處理汙染源頭的工廠廢水。

農地汙染問題到底誰該負責,各單位互踢皮球,然而回到汙染源頭,事後取締,其實只是防治的管末處理。

在長年沒有釐清土地使用分區的情況下,非法工廠依然隨處可見,但工業科稽查效果有限,改以開放臨時工廠就地合法的輔導手段,使工廠規避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的罰則。對此,彰化縣工業科不願接受訪問,只說非法工廠的問題,不是只有彰化才有。



目前彰化縣已針對區域排水進行水質監測,但只有曾經爆發鎘米事件的東西二圳,有提高放流水的重金屬標準。但即使合法工廠符合放流水標準,比起灌溉水質的要求,重金屬含量還是高出十倍以上,一旦這些廢水被農民取用,重金屬沒有充分被稀釋,一樣還是會傷害農田。

四十年來,政策放任工廠廢水汙染農田與稻米,不管是灌溉渠道或是排水系統,都淪為傳遞惡水的汙染途徑。工廠吞噬農地,又汙染水源,政府仍默許,將工廠應該負擔的汙染處理成本,轉嫁到環境及人民身上,這樣下去,生病的稻田,何時才能有完全康復的一天? 

集數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