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大里農地

採訪 林燕如 于立平,撰稿 林燕如
攝影 張光宗 陳添寶,剪輯 張光宗 

黃澄澄的稻穀收成,該是充滿歡樂氣氛,但是台中大里的這些農民,在歡喜收割背後,卻有著隱憂,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次還有沒有機會收成?

「巡田水」是張定雄每天的例行工作,他是大里都市計畫區段徵收自救會會長,也是台中農田水利會的小組長,張定雄說,這裡的良田每公頃可以生產上萬台斤的米,讓大里農民覺得很驕傲,可是當擴大大里的都市計畫啟動,這些農地將一一消失。

由台中市政府規劃的擴大大里都市計畫,預計徵收範圍,涵蓋大里溪東北側的日新里、東昇里、西側的大里里和大里溪整治工程用地,共計211公頃,預計花一百多億元,徵收之後將重新規劃作為住宅區、商業區和零星工業區等等,但是卻沒有農業區的設置,讓想要繼續務農的居民大為不滿。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農田,還有百年聚落。早在清乾隆年間,大里區就有先民渡海來台的開墾歷史,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形成聚落。也有人從異鄉來到這裡,開創事業。白手起家,對他們來說,徵收不只是換個地方重新開始,而是要放棄曾經努力的一切。  徵收的來到,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像是巫先生和朋友集資買地興建家園,由於分割後只擁有24坪,按照現行區段徵收的方式,用市價估算後,不管是現金領回或是配地領回40%的土地,都無法讓他擁有同樣的居住空間。    

還有生活在大里溪旁,像謝慶東一樣,早在日治時期就在河川地開墾的農民,他們向政府承租土地,納付租金,沒有土地所有權狀,這次徵收也會使他們被迫離開。

對於未來,他們感到茫然,因為政府的規劃裡,並沒有看到配套方案和安置作業。於是不願被徵收的民眾,揚起反對旗幟、抗爭到底,冒著低溫來到凱道前,發出怒吼。他們四處陳情、寄送公文,也發動連署,希望阻止政府的徵收腳步。

追溯這個都市計畫的緣起,是民國78年為了大里溪的整治計畫,由大里市公所提出申請,希望一併擴大都市計畫到600多公頃。不過,民國86年時,內政部都委會以當地人口成長有限,避免產生過多的都市用地為由,一直沒有通過審議。一直到民國98年大里市公所將範圍縮小到398.98公頃,審查才通過。

但是十幾年前的都市計畫,到了今天,評估情況已經有所不同,需要重新檢討。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教授劉曜華認為,現在的擴大大里都市計畫,不但沒有解決現有非法和合法工廠存在農地的問題,反倒又增加住商用地。

俯瞰台中市都會區密密麻麻的住宅,二成六的空屋率,高居全台之冠,這次擴大大里都市計畫還會再產生143公頃的住商用地。這幾年台中市政府市地重劃的土地有1400公頃,加上區段徵收將近700公頃,合計超過2000公頃,這麼大面積的開發,是否在容許範圍內,劉曜華認為要從大台中整體評估。  都市擴張,對環境衝擊也令人擔心,許多農地被徵收做為建地,都市防洪功能,會不會就此瓦解?  張定雄帶我們走訪一處處已經開闢的重劃區空地,現場荒草蔓生,鐵絲網下之前都是農地,當農地變建地,飄揚的不再是稻浪,而是一幅幅斗大的建案廣告。  當歷史聚落隨著開發逐漸消失,當農地裡長出來的不再是稻穀,而是水泥建築。城市就像得了一種名叫開發的病毒,一個不小心,被密集的水泥建築包圍,終將癱瘓。  生活在城市,難道就只能有一種面貌,都市計畫並非只有開發,而是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生活型態,更適合人居的生活,才能讓這座城市繼續美好下去。

側記

這十年,台中市的變化,就像是搭了噴射機,一下子飛得又快又高,豪宅高樓如雨後春筍般,密集程度讓人驚嘆不已,市地重劃和區段徵收案件頻頻,但大多依照十幾年前的都市計畫進行。合併為大台中市之後,也欠缺通盤的都市計畫檢討,開發時很少進行地面普查,導致經常發生計畫道路穿越歷史建築等事件,或許在創造這麼多可建築用地後,台中市政府該回頭看看,土地還要再這樣開發下去嗎?未來台中市想要展現的,會是何種面貌?

集數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