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幫幫水圳?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在一座一座閘門的分配下,水經過水圳導引流入田裡,滋養著人類的糧食。水圳旁的階梯,宛如熱情展開的雙臂,隨時等候洗衣的婦人或戲水的孩子。在美濃,平原上的聚落,是跟著水圳長出來的。

但是,近年農業沒落,農村被迫轉型,過去人人會主動保護、清理的水圳,重要性不比以往,也漸漸失去光彩。水圳護岸上,出現了廢水排水管。跌水坡下,充斥著寶特瓶和塑膠罐。讓人訝異的是,連大型耕耘機,都被直接開進水圳清洗輪胎和機身。

美濃農村規劃研究室的負責人溫仲良說,當農業已經不受到重視,農村也會跟著萎縮,而水圳的重要性也一直退位,不過,在美濃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水圳也不得不扮演景觀空間的角色,只是前提在於,目前美濃發展的觀光產業,一定要是美濃人可以忍受的。

於是,為了促進地方發展,美濃鎮公所在一九九七年,於第二幹線中段,鋪設自行車道。到了一九九九年,歸鄉的年輕人,透過美濃愛鄉協進會的組織力量,開始推動水圳的田野調查和規劃工作,希望為家鄉,塑造一個不犧牲農業,又同時發展觀光的文化景觀,美濃以水圳為核心的文化造鎮,就此展開。而其中的第一個嘗試,就出現在永安聚落的下庄水圳段。

第二幹線,是目前政府與民間最關心的焦點。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列一千兩百多萬,由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局執行,在這裡進行水圳美化和社造工程。不過去年六月才剛施工,客委會在八月中,就給施工單位連雲營造公司,一個不及格的成績。

對此,負責監造工作的建築師陳俊銘很無奈。他表示,規劃團隊和社區居民花了一年討論施工方向與內容,好不容易完成水圳美化的設計圖,但是施工單位卻不按圖施工,反而破壞水圳原本的安全性與生活景觀,最後他能做的,僅僅是不為施工結果簽字背書。而客委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主任盧維屏進一步解釋,一般工程的查核結果分為甲、乙、丙三等級,甲是最好,乙是有缺失,但是這個工程案卻得到丙,實在是因為施工單位不守規矩。因此原訂去年九月完成的工程,直到現在,不但沒有結案,連水圳邊路面都還處處坑洞、鋼筋外露,使得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下庄水圳段的美化工作,是再現水圳風貌、重建圳邊的生活文化,民眾要的,是真正的生活空間,而不只是一個給遊客休憩的景點。居民鍾蘭珠表示,她每天在下庄水圳段生活,也經驗過以前水圳帶給她的生命經驗,但現在的水圳美化工程,卻好像是為觀光客設計的,跟居民的生活與傳統,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此,盧維屏強調,水圳流經社區,與居民發生鮮活的生活關係,不能被單純視為一條灌溉溝渠,還所以在施工的時候,要避免用過去造橋鋪路的觀念來進行,一定要更細膩的與民眾對話。

連雲營造沒有按圖施工引發爭議,負責執行監督的高雄縣政府,又無法整合意見,下庄水圳段美化工程目前正處於停工狀態。但是,水圳面臨的考驗,還不只於此。二零零五年年底,文建會核撥兩千兩百多萬的工程款,要將自行車道、下庄水圳段以外的第二幹線,進行整體改善工作,藉此將整條第二幹線的文化景觀串連起來。很可惜的是,因為在二零零六年之內,高雄縣政府沒有完成發包,所以工程經費無法保留。高雄縣觀光交通局局長盧圓華表示,縣政府已經盡力了,會無法發包的原因,是由於工程預算太少,沒有廠商願意施作。但是文建會卻不如此認為,副主任委員吳錦發婉轉表示,其實對人民來說,政府就是政府,沒有地方、中央之分,台灣目前行政效率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政府跟不上民間腳步,也就是政府的執行無法回應民眾的期待。



社區長期的經營,年輕人的熱情,似乎無法為水圳帶來好處,美濃的文化造鎮,也因此遇到極大的挫折。美濃愛鄉協進會現任總幹事鍾明光表示,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水圳把美濃人團結起來,但是最後結果,卻是社區的參與、水圳的價值,反而因為政府資源無法投入而受到極大挫折。而身為協會前總幹事的溫仲良,則一再重申,既定事實已經無法改變,但地方政府的態度過度消極、工程施工單位的專業嚴重不足,是未來社區營造一定要克服的問題。

水圳,對美濃來說,不只是農業灌溉渠道,更是積累了一世紀的生活文化空間。現在,社區已經凝聚共識、提出政策需求,中央政府也有兩大部會,共挹注三千多萬的改善工程經費,但是水圳營造和美濃文化造鎮工作,卻依然原地踏步。

如果地方政府不再加快腳步,施工單位依舊不按圖施工,那麼到底還有誰,可以幫幫水圳的忙?

集數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