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關報導

熱島‧台北

2001-07-16

和過去相比,台北明顯熱了許多。2001年6月29日,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冷氣房裡的台北人打開電視一看,發現氣溫高達37.8度,拿下全國第一。當台灣溫度偏高時,台北市氣溫可以比其他城市高三到五度。

都市綠地生態系

2001-06-25

故事是從人類擺脫貧窮和饑餓開始的。工廠裡的機器取代自然的步調,把資源迅速而無限量的供應到人們手裡,正當眾人聚集在城市裡感謝機器帶來的豐饒生活時,大自然的神奇能量卻在人們的忽視中漸漸消失了。廢氣、廢水、垃圾,開始變成城市中的人們揮之不去的夢魘;高樓、道路、車輛,把城市的面貌變得單調而可怕。這個時候人們才在祖先遺留下來的記憶裡,找到對於自然綠地的原始渴望。

阿南達樂土

2001-05-21

「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裡所嚮往的理想社會,2001年的今天,依然有一群執著著理想的人,遠離城市的軌道,只為打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理想國

2001-05-21

多年前一群錫安教會的信徒立志尋找一片淨土,建立心中理想國,於是來到錫安山。為了達到回歸自然、無毒經營的夢想,他們堅持有機生產及生活方式。一開始雖然不被社會多數認同,甚至曾遭受多年政治迫害,一路堅持下來,如今儼然成為目前在台灣,唯一以社區為單位而成功的有機經營。他們的例子似乎傳達出,雖然有機的生活方式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夢想,而真正能夠跨入理想國,不是教徒,就是傻子。因為理想國的鑰匙,是用一種接近信仰的情操打造而成。

烽火燎原|各地反焚化爐的聲音四起

2001-05-07

1980年代起,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為了解決各地垃圾掩埋場飽和的問題,1992年,第一座大型垃圾焚化爐在內湖設立,從此台灣的垃圾從掩埋場時代進入焚化爐時代。

廚餘變黑金|廚餘回收當堆肥

2001-04-30

近幾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到處都有人在嘗試、摸索,企圖將廚餘變黑金(有機肥),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風氣是來自民間自主的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

基因‧不死

2001-04-23

高科技加速全球人口的成長率,遺體冷凍的技術、預防醫學的發展、基因序列的研究,都讓人類有機會進一步延長壽命。人們處心積慮地延長個人的生命, 卻忽略了去維持地球所有物種的平衡,這種片面的努力是真的能夠壯大人類的族群, 達到掌控一切〈包括生命法則〉的慾望,還是終究必須臣服於過度膨脹的各種問題中?

漫天金紙幾多酬

2001-04-02

“風吹曠野紙錢飛”是白居易《寒食吟》中的詩句,紙錢文化曾經是人們對天地崇敬的一種表現。一筆一刀刻出的模版,和繁複印製的程序,把人們的恐懼或感謝送達天聽。這些無傷大雅的宗教寄託, 卻在機器的大量印製與變相的貪婪索求下變成環境的負擔。 台北市是全台灣首先推行”停燒金紙”政策的地方,民國89年7月開始,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全面停燒金紙,他們成功的經驗卻沒有引起其他寺廟前仆後繼的跟進,寺廟香燭部的經濟利益、...

綠色煉金術

2001-04-01

台灣身為一個地狹人稠的海島,更需要注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議題,因為台灣實在沒有本錢,去忽視各類廢棄物所延伸的問題!資源回收的工作,就像是現代的魔法師,憑著鍊金術在垃圾中,尋找有用的資源。

輪下風暴

2001-03-25

很多吉普車的朋友說,我今天走過的河床,其實魚會游泳、魚會閃避,我們壓不死魚。對於大魚來說確實壓不死,可是對於河床地的,棲地干擾的情況之下會影響到它的食物來源,甚至包括它孵育的場所。

三月的禮物

2000-03-13

春回大地的三月,到處充滿生機,阿美族人在黑夜中行走到海邊,拿著手電筒,在岩石上找尋蟹類及其他食物,這是海的禮物,是阿美族的珍饈。烹煮過後,在門口映著夜色喝著酒享受鮮美食物,是阿美族的簡單又純樸的生活寫照。在阿美族的生活中,上山採箭筍、溪邊撈綠藻、海裡捕魚捉蝦,用水烹煮或加鹽醃漬,都是取攫自大自然,是大自然贈與的禮物,本集呈現阿美族人如何與自然和相處之道。

莫斯科的春天之一-可能性

1999-03-08

春天的莫斯科河,有一股特別迷人的韻味,河面的冰雪雖然解凍了,但空氣中仍然有冷颼颼的氣息。莫斯科是個既明亮又灰暗的城市,傳統的俄羅斯建築,揉合了瑰麗的色彩與長年被冰雪覆蓋而有的灰暗特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