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歐盟的三大環保指令推出(耗能產品綠色設計指令WEEE、電機電子設備回收指令ROHs、限用有害物質指令Eup),將環保法規納入正式法規之中,要求企業負擔起生產者責任,違反的廠商將不得進入歐洲市場,這項規定對於國內的外銷市場不啻為一大衝擊。政府也積極輔導廠商來因應,委由工研院環安中心舉辦系列的研討活動,希望可以協助廠商達到歐盟要求、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外銷市場因為歐盟掀起一股綠色革命,為了生存大家嚴陣以待不敢輕忽,反觀國內,其實早在民國八十一年環保署就推出了環保標章,以低污染、可回收、省能源三點為考量原則,符合其中要項就給予環保標章,方便民眾清楚辨識哪些是綠色產品,而來進行選購。
可惜的是,環保標章雖然立意良好,但是項目太少、分布點不多難以尋找,造成有心民眾購買不易。加上又有能源局的節能標章﹔環保署除了自身的環保標章之外,又有能源之星,標章的混亂更讓民眾一頭霧水,未來標章是否能統一有賴相關單位的評估。
為了解決通路的問題,環保署今年與網路業者合作,在線上成立綠色產品專區,由網路購物這種新興方式,來推廣綠色產品。但網路消費同時必須面臨嚴酷的考驗,網路消費族群多為年輕人,若不能適時的提供新穎產品用心來經營,光從道德面來鼓吹民眾購買綠色產品,恐非長久之計。
地球資源有限,所以每一個人都思索如何來維持永續發展,而這項課題不光是生產者的責任,也是消費者的責任。未來如果可以從源頭設計到生產過程、產品包裝、推廣行銷、消費採購、都一一符合環保的要求,形成完整的綠色供應鏈,那麼對環境的傷害就能降到最低。
歐盟的環保指令如同一個啟動鈕,已經將企業的環保責任化成實際行動,我們要如何利用這波銳不可擋的革命,來推動台灣邁向綠色產品王國,有賴大家的努力,期待有一天,我們不再有綠色產品的標章區別,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符合環保、無污染的。我們的孩子可以在草地上打滾、河川中游泳,也沒有莫名其妙的病毒入侵,這是我們的心願,也是對後代子孫的責任。
我們的環保工作長期以來都在強調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管末的處理,但隨著綠色思潮的興起,不論是建築或是產品,許多設計都加入了環保的思維,從末端處理到前置作業規劃上就選擇一個對環境友善的方式,這樣雙管齊下,對台灣的生態環境才是更好的方式。
真正接觸綠色設計的相關知識後,才發現綠色設計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制式化的定義,比較簡單明瞭的說法就是每個環節都加入環保的考量。例如:製作這個產品,材料可以更少一點嗎?生產過程會產生廢水、毒氣污染嗎?包裝時會不會做過多無謂的裝飾?回收時是不是不易分類回收,每個階段都要經過這樣的考量,而透過每個綠色思維下,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就是綠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