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器皿檢驗站

採訪/撰稿 王晴玲
攝影/剪接 陳忠峰

人每天都要進食,雖然吃進什麼東西很重要,但是別忽略了,鍋碗瓢盆、筷子、湯匙等等直接接觸食物的餐具器皿,常常也是影響食品安全衛生的關鍵因素,餐具器皿因為製造或者使用不當造成健康危害的新聞,愈來愈受到消費者重視。食物可能在生長過程中,因為土壤或水份的吸收,意外導致含有重金屬,而塑膠或是樹脂作成的餐具器皿,更有可能在製造過程中,人為添加重金屬,然而消費者對此可能毫無所悉。

很多餐具器皿的材料本身其實沒有問題,會產生危險往往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它們的特性而錯誤使用,像是一般常見來自塑膠石化產物的免洗餐具,材質種類就多達七種,每種材質特性不同、使用的範圍差異也相當大,要了解這些塑膠製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翻到底部,看看世界統一的材質編號,例如1號是常見的寶特瓶,是相當安定的材質,常溫下可以長久保存,但是不能夠耐長久高溫,很多人將加油送的水放在車上,過了一段時候後再拿來喝,極有可能會出問題。

充分了解每種塑膠製品的特性,就能夠正確使用,減少吃進化學毒物的風險,然而目前台灣許多免洗餐具或是保鮮膜等往往都有標示不明的問題,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就算是標籤上說明可以高溫加熱微波的保鮮膜,也不見得真正安全,為了變薄、耐高溫,保鮮膜中不可避免地加進可塑劑與阻火劑,這些物質含有環境荷爾蒙,歐盟與日本的已經開始進行管制,台灣卻因為檢測技術的落後而處於放任階段,林杰樑醫師建議,如果非得使用保鮮膜微波加熱,注意不要完全將保鮮膜密封食物,必須留下適當的空隙,或者用牙籤在保鮮膜上戳幾個洞,讓蒸氣可以散出。正確了解每種餐具器皿的特性,並且盡量自備餐具,您也可以為自己的健康安全把關。

地點
集數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