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關報導

司馬庫斯的願望

2006-02-27

一直想探究司馬庫斯部落共營的社造模式,但是上山之後才發現,遷校成為當地居民的憂慮,畢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放棄私產進入共營,為的就是群聚力量,給孩子們最大的資源。校園遷校像揮不去的夢魘,打破司馬庫斯原有的寧靜,成為居民最深的擔心,讓部落在千山之外,向世界發出微弱的呼救。

少用一個塑膠袋

2006-02-20

限塑政策從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一日,由公部門開始實施。隔年一月,擴大到全國六萬兩千多家百貨公司、量販店、超市、連鎖便利商店及有店面的餐飲業。三年的時間過去,環保署宣布,從今年三月份開始取消第六類,也就是有店面的小吃店限用塑膠袋的規定。限塑政策改變的原因為何?未來的限塑政策又要如何走下去?

家具整型全記錄|將廢棄家具化腐朽為神奇

2006-02-06

中國人過年的傳統「除舊佈新」,每到過年前夕,街道上總會出現堆積如山等著汰換的家具,這些等著「出清」的大型廢棄物,常常是民眾也是環保局的困擾,除了進焚化爐,它們是否有其他的出路?我們走訪幾處環保局大型家具處理場,看看木工師父如何透過巧手,將廢棄家具化腐朽為神奇?民眾又有哪些管道,可以和這些家具再續前緣。

我有身份證

2006-01-23

又到了菜市場最熱鬧的時刻,各種蔬菜、水果、肉類、海鮮應有盡有,每家攤販都拉開嗓門大力促銷,強調既新鮮又便宜。這些食物從哪裡來?以蔬菜水果類來說,大多是從果菜批發市場買來的。

消費革命

2006-01-23

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在這個年代,想要安心地吃東西彷彿也成了天方夜譚。為了找回能夠安心生活的權利,十三年前一群媽媽發起「共同購買」運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一場媽媽們的消費革命就此展開...

為健康把關(三):食品紅綠燈

2006-01-23

食品安全是民眾重視的議題,但除了從報章媒體中被動地得知不合格食品的資訊,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辦法成為一個主動的角色,為自己的健康安全把關?

餐具器皿檢驗站

2006-01-16

人每天都要進食,雖然吃進什麼東西很重要,但是別忽略了,鍋碗瓢盆、筷子、湯匙等等直接接觸食物的餐具器皿,常常也是影響食品安全衛生的關鍵因素,餐具器皿因為製造或者使用不當造成健康危害的新聞,愈來愈受到消費者重視。食物可能在生長過程中,因為土壤或水份的吸收,意外導致含有重金屬,而塑膠或是樹脂作成的餐具器皿,更有可能在製造過程中,人為添加重金屬,然而消費者對此可能毫無所悉。

綠色革命

2006-01-02

人性往往不斷地在追逐更新更美的東西,追求流行的結果,造成廢棄物的數量不斷地累積,回收趕不上消費的速度,按照這樣下去總有一天廢棄物會堆滿整個地球。所以何不換個方向想,難道不能從設計端,一開始就選擇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生產方式嗎?基於這樣的理念,許多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設計便應運而生。

2005環境事件簿

2005-12-26

2005年底將屆,「我們的島」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合作,檢視這一年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環境事件,舉辦2005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希望能喚起大家對環境事件的重視。這次總共有一千多人參與網路投票,票選結果如下:

旗開得勝?

2005-12-12

選舉,是台灣特殊現象。幾乎年年都在上演,各種的選舉造成的鉅額開銷,長久以來,為人詬病。舉目可見的選舉旗幟,破壞市容、強迫推銷,真的能夠達到旗開得勝效果嗎?

回歸自然

2005-11-21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口增加,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群居的地方成為水泥叢林、高樓大廈,現代人的生活起居必需消耗大量的電力與能源,使用的建材在生產過程中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建材越來越高科技。直到1970年第一次能源危機,人們才開始從食衣住行中省思如何省電節能,於是才逐漸興起了「綠建築」的概念,然而在製作台灣綠建築專題中卻發現---其實古早的時候,不論是平埔族、原住民或是漢人們所蓋的房子,原本就是綠建築,其中蘊含太多就地取材、冬暖夏涼、自然環保又省電節能的智慧。

以環境為名-德國生態建築之旅

2005-11-21

今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全球共同關注到氣候變遷的議題。在溫室氣體大評鑑,這場新世紀環保競賽中,德國拔得頭籌。它不只是全球第一個達到減量目標的國家,並且已經減少19%的溫室氣體,成果遙遙領先。更預定在2010年,排放量減少21%。要想知道德國為何有這番成就的話,看一看位在柏林的國會大廈,應該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