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水之茶|坪林農民改種有機茶護水源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好茶需要好水,在部份地區,好水仰賴好茶,一個好茶好水的友善循環,正在新北市坪林山區開展,農民改種有機茶來保護水源,翡翠樹蛙正是這場轉變的最佳見證…

「在這邊你看,在睡覺!」茶農陳陸合指著茶園一個角落,在層層枝葉覆蓋下,一隻樹蛙窩在藍色水桶邊緣打盹。這是台灣的特有種,翡翠樹蛙,只生活在北台灣一千公尺以下的丘陵地。牠們喜歡在開墾地附近活動,但是皮膚敏感,無法承受農藥威脅,所以,不是所有的茶園都能看到牠們,陳陸合可是經過一番努力,翡翠樹蛙才願意搬來和他做鄰居。

老家住在坪林的陳陸合,小時候家中就種茶,大半輩子生活在台北,六年前退休之後,回鄉開展另一番人生滋味。

坪林地區長年雲霧繚繞,很適合茶樹生長,一直以來都是包種茶的重要產地,陳陸合租下3.5公頃的地轉做有機茶,在慈心基金會的輔導下,從頭學起,咬牙度過轉型期的煎熬。前三年,茶產量銳減,直到第四年,才逐漸恢復。現在,進入第六個年頭,產量穩定了,五月初,正是春茶採收的季節,在長滿雜草的有機茶園中工作,就是比慣行耕種,更辛苦。

一旁,為了蓄水而擺設的藍色大水桶裡,渾黑靈巧的蝌蚪,正在努力長大。農閒時候,觀察新鄰居的誕生,是陳陸合最大的樂趣。甚至,還變身狗仔隊,觀察起樹蛙之間的風花雪月。

陳陸合響應慈心基金會的種茶護水行動,吸引了翡翠樹蛙,也吸引了許多朋友上山來幫忙,在採茶製茶這段最忙碌的時間,伸出援手。忙著將日月精華收攏到乾燥的葉片裡,趕著把香氣封存,製茶期間日夜不得閒,但產量只有慣行農法的五分之一,雖然勞累但心境澄明。陳陸合說:「做有機,利益到的不只是我們自己,不只飲用水源的居民,同時也是利益到土地上面的眾生。」

陳陸合的茶,一部分自產自銷,一部分交由慈心來販售,目前慈心與十多位茶農合作,以契作的方式保障農民收入,茶坊中,架上的每罐茶,都飽含了惜土惜水的心意。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台灣高山農業是問題,要讓它不存在也相當困難,如果能轉型,以友善環境的作法,可能比較順勢而為。」

未來台北市農業局與慈心基金會希望能比照台南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的經驗,讓翡翠樹蛙為坪林有機茶代言。

被群山的綠意包圍,水面閃耀迷人的光芒,翡翠水庫每年放流10億噸水,供應給台北市與新北市部份地區使用,每滴水,都攸關500萬人口的健康。

目前,集水區茶園耕作面積大概有1,275公頃,而坪林有機茶園的面積只有十多公頃,但這股有機旋風已經颳起,未來只要更多農民願意加入,翡翠水庫的環境就會越來越好。

「牠在1981年被師大的呂光洋教授,在翡翠水庫翡翠谷的地方發現,所以叫做翡翠樹蛙…」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秘書室主任洪淑惠,親切的為前來參加環境教育的國小學生說明著。

翡翠樹蛙與水庫的故事,現在還要加上有機茶農的篇章…當環境在變,只要走對方向,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互生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集數
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