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南海,一直是比較少人關注的海域,生態資料也相當稀少,這一次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調查南海珊瑚礁的生物相,一台相機、一個紀錄本、一條皮尺,是海洋生態調查的基本配備,研究人員以五十公尺為範圍,紀錄這個區域裡的珊瑚覆蓋率以及沿線的海洋生物。
首先第一站來到的是望安。
一片又一片綿延的沙灘,是望安島的註冊商標,也是綠蠵龜每年固定洄游上岸產卵的棲地,澎湖第四大島-望安,目前被劃為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每到夏季,海邊滿滿都是綠蠵龜的景象,是許多望安人小時候共同的回憶,遷離望安已經三十多年的陳先生,趁著假日回鄉整修古厝,他的老家-中社聚落,在去年被列入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古蹟之一,繁華落盡 風韻猶存,大海在古厝的牆壁上堆疊出歲月的記憶,從牆壁上的咾咕石就可看出望安海底繁盛的樣貌。
潛入望安海底,最令人興奮的是見到(軟絲)軟匙仔產卵的生態奇景,每年的四月到八月正是軟匙仔的繁殖季節,牠們會聚集在淺水礁區進行交配,生長茂密的珊瑚則是牠們的最好的產房,近年來在珊瑚礁被破壞之後,這樣的生態現象已經非常少見,以前郭道仁教練在台灣東北角,還曾經看過找不到產房的軟匙仔,在垃圾堆裡產卵,不忍心之下也特地為軟匙仔建造了一座人工產房,這一次能親眼目睹軟匙仔,在自然環境中產卵讓整船的研究人員興奮不已。
第二站,要探訪的是澎湖最東邊,也是澎湖群島裡最靠近台灣的東吉島。
前往東吉島,首先會通過著名的澎湖黑水溝,海流強風浪大,詭譎多變的危險海域,卻造就了無窮的生物多樣性,有超過兩百種的珊瑚生長於此,甚至可見到如圓桌般大的桌型軸孔珊瑚,奇怪的是有茂密的珊瑚群聚,卻難見大型的魚類悠游其中,究竟魚到哪裡去呢?
這就要從東吉島上的興衰歷史,細說從頭。
在日治時代,東吉海域曾是日本人水產捕撈的大本營,上萬斤的漁獲,漁船裝也裝不完,「人聰明,魚沒,都被人捉光光」東吉老船長的一句台語諺語,道盡了東吉海域的處境,在全盛時期島上人口曾高達二、三千人,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曾設有國中、小學、衛生所, 如今只剩下二、三十個老村民不忍遷離故鄉,空蕩蕩的漁港、荒蕪的梯田,留下了過往繁華的回憶。東吉海域珊瑚的美讓人驚嘆,但也讓人遺憾,第三站東嶼坪,更是一座被遺忘的海洋國度。
船,停靠在東嶼坪碼頭,數十艘的漁船排列其中,同樣只剩下二、三十人常住的小島嶼,除了老人、小孩,還有許多年輕的外籍新娘,因為東嶼坪距離馬公、望安比較近,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在大島和小島之間來來去去,村子裡的老阿公坐在面海的涼亭,自製起釣鉤,每天到海上釣幾尾新鮮的漁獲,是一定要做的事,大海對他們來說,不是記憶而是生活,近年來,遠從台灣而來的釣客,站滿了礁岩,白天釣魚晚上射魚,也劃破了東嶼坪的寧靜。
「帶走一兩百斤的魚不算什麼,七八百斤才是常態」澎湖在地的海洋生態工作者無奈的告訴我們,在陽光輕透、白沙襯底的藍色天堂裡,潛在著一絲蓄勢待發的危機。
南海,這座澎湖的後花園,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帶給人無限的驚艷,早期澎湖珊瑚花園的繁盛景象,在這裡找到了,有希望、有失望,即使最輝煌的年代,我們無緣見到。
其實海底的珊瑚,有著討海人的韌性,就像討海人和大海搏鬥一樣,珊瑚努力的對抗人為的考驗,給她時間,相信有一天台灣珊瑚礁的盛況,將可以在藍色國度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