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不斷的研究,讓他如同朝了建築的聖、登了文化的殿堂,也在一鄉一村的田野調查中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他的學術養份來自金門,使他在情感認同上,已將金門視為故鄉。十多年往返海峽上的歲月讓他決定,『寧為泥足深陷的在地人,不做遙不可及的單戀客』;2001年,他放下台北的一切來到金門,開始他回饋金門的生涯!
金門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建築,數量之密集、歷史之悠久,在台澎金馬首屈一指,即使在中國大陸的整個閩南地區,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分布在各個聚落的傳統民居,還有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興起的洋樓建築。
江柏煒表示:「金門洋樓是一種結合傳統閩式建築、及南洋殖民樣式的中西合璧建築,由當時在南洋地區經商致富的華僑返鄉所興建。自從十九世紀中期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許多為了生計的金門人,便輾轉透過廈門前往南洋發展。當時為了出洋打工而擠上小船的華人被稱做’’豬仔’’,若航海途中染上疾病,命運往往是被扔下海,在異鄉做苦力的生涯,更是不易擺脫鴉片與賭博。在眾多華人中能夠出人頭地的是少之又少;而少數能夠熬出頭、事業有成的人,回到家鄉便蓋起充滿南洋風味的洋樓建築,以示光宗耀祖」。這些風格獨特、雕工細緻的洋樓,就在八十年前的金門陸續建了起來。
根據江柏煒等學者的調查,金門至少有超過一百三十棟的洋樓,而傳統的閩式建築,局部加入南洋風格造型的民居則有上千棟,分布在金門各個聚落。
整個金門最大的一棟洋樓,是位在成功村的陳景蘭洋樓,由陳景蘭先生在1921年返鄉時所興建。但隨之爆發的太平洋戰爭,讓遠在新加坡經商的陳景蘭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之後這棟三開間的大洋樓充任過軍事指揮所、學校、國軍醫院、及國軍官兵休假中心。當年的蔣介石、宋美齡、到後來的鄧麗君造訪金門時,都是住在這裡。
隨著1992年的撤軍,陳景蘭洋樓也一層層的塌了,在金門島上,這群有著一段段動人故事的歷史建築,因為軍事管制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但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整個金門歷史地景卻有了很大變化。不當的地方建設讓傳統聚落失去了風貌,對現代化的盲目追求更讓不少人認為傳統建築一無價值。江柏煒感慨的說:「歷史保存,尚不是地方發展的共識;文化資產的再生,仍是未竟之功」!
然而江柏煒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帶領著工作團隊繼續進行金門歷史建築清查計畫,透過建築本體的測繪和地籍資料的彙整,到耆老們歷史沿革的訪談,整個金門歷史建築檔案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幾棟年久失修、乏人管理的洋樓古厝,修復後加以利用成為展示館及民宿。
文建會與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正著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要將金門豐富的歷史建築,列入「世界遺產」,期待讓世人了解,金門絕非僅是走過戰火歲月後,被人們逐漸遺忘的邊陲小島,或只是戍守著台灣的戰地前線,而是滿布人文歷史及經典建築的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