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讓集集成為家喻戶曉的地名,昔日被震垮的集集火車站已經再現往日樸實的風貌,洶湧的觀光人潮似乎宣示著集集美好的遠景。鄉民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一條路,然而焚化爐設立的消息,卻可能斷送了地方經濟命脈,焚化爐真的是處理垃圾的必要之惡嗎?
集集是個小鄉鎮,人口只有五、六千人,農業一直是當地的重要產業。焚化爐預定地離集集鎮中心不到一公里的山谷中,居民憂慮焚化爐所排放的廢氣無法擴散,汙染物會集中在鄰近山谷中。
每個人都會產生垃圾,垃圾問題全民都有責任。然而,全台灣反焚化爐的抗爭運動,其實突顯出人民對政府垃圾政策的質疑。政府對源頭減量不積極,最努力推動的卻是末端的焚化爐,政策上的本末倒置,造成焚化爐已經供過於求的情形。2003年6月,集集鎮民再度到縣政府與縣長協調。面對焚化爐設立的危機,集集鎮開始推動垃圾減量的工作。
從台東縣、雲林縣、新竹縣、苗栗縣到剛點燃戰火的南投縣,民間要求檢討垃圾政策的聲音,並沒有獲得滿意的回應,環保署仍繼續推動「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1991年訂定的「垃圾處理方案」,是現階段垃圾處理的依據,歷經十多年時代變遷之後,各界都在期望環保署能推出符合時代趨勢的垃圾政策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