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觀光」關鍵字
【看守台灣】東沙:失落的天堂
海、藍天、白沙、珊瑚礁,是東沙島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座看似遺世孤立的淨土,自古以來卻是兵家必爭之地,時空轉移,這顆有如遺落在南中國海的珍珠,已漸漸褪去戰地的神秘色彩,由宣示主權、保衛疆土的標竿,向度假勝地前進。
烽火燎原|各地反焚化爐的聲音四起
1980年代起,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為了解決各地垃圾掩埋場飽和的問題,1992年,第一座大型垃圾焚化爐在內湖設立,從此台灣的垃圾從掩埋場時代進入焚化爐時代。
和平島的畢業秀|在地媽媽反對污水處理廠帶來的環境衝擊
一群家住在和平島的媽媽們,參加解說員的訓練課程,她們的畢業秀就是要辦一個解說活動,為了籌備這個活動意外發現和平污水處理廠的興建可能破壞一個古蹟砲台,於是她們開始寫陳情書、辦活動。和平污水廠所在地要挖山填海,經過這群媽媽們的訪查,發現漁民對污水廠的興建也持反對立場,因為填海造成海水混濁,會影響漁獲。污水廠的設置是為了處理環境污染的工程,但是設置的地點與方式恰當嗎?面對民眾的反對聲浪,縣府的做法又是什麼?
觀光災情|草嶺村民將震災經歷包裝成旅遊賣點
地震後再到草嶺觀光,除了滿滿的飯店招牌外,還多了幾處觀光景點的招牌--「大走山碼頭」、「遊湖看走山」、「921大走山」,當所有災民還在埋怨政府的救災政策時,草嶺村民早就拾起悲情做起地震的生意來了,甚至連地震當天的受難經驗也成了觀光說詞。
水的系列(一) -- 行到水窮處
今年對台灣本島的島民來說,雨水似乎來得多了些。雨水不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夢魘的開始。然而看在澎湖地區居民的眼裡,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羨慕與失望。根據統計今年澎湖地區到目前累積的雨量,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而三個重要水庫的蓄水量已經不足以應付當地的用水。 為了維持水量的穩定,並為冬季的旱季做準備,自今年六月十三日起自來水公司協調台灣地區,以三天兩航次的頻率,從高雄運水到澎湖,供澎湖地區使用。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