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彰化縣」相關文章
種菜停看聽│避免產銷失衡
甘藍,俗稱高麗菜,是每個台灣人都不陌生的蔬菜。對餐飲業者來說,高麗菜也是客人心目中,接受度最高的蔬菜種類。它的生長週期短,單位面積產量高,常是新手青農入門,或資深農民秋冬裡作的首選。
顧好每座橋(上)|從金門大橋、淡江大橋看橋梁工程的挑戰
想跨越山谷、河川甚至大海,我們需要橋梁。橋梁,是力的均衡、美的展現,每座橋梁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它們和人一樣,撐久了會疲勞,負荷太重會受傷,會發生意外,也會老化、會衰敗。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呼籲,把橋梁當作長輩、親人,好好照顧它。
讓鴨展翅|提供鴨媽媽快樂的下蛋環境
養鴨產業在台灣,有著數百年歷史,河床地、水田間,曾經都可以見到養鴨人家的身影。從農家副業,走向專業生產,鴨蛋生產者面對禽流感的威脅,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以及消費者對動物福利的追求,他們要如何給鴨子媽媽,更快樂的生活環境?
農地上的日不落國|違章工廠能否落日?
烈日下,怪手開挖著位在彰化鹿港,已經休耕一段時間的農地。原本應該種滿稻米的農地,因為灌溉水源受到電鍍廠偷排的污水污染,高濃度的重金屬,就這樣進入良田。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二十年 濁水溪變貌...
不要耕牛說再見|幾乎被時代遺忘的台灣牛
有心做牛,免驚無犁能拖。牛和台灣歷史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時代轉變,鐵牛取代了耕牛,牛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農村。 曾經和台灣人緊密生活在一起的牛朋友,已經幾乎被時代遺忘,有一群人,正在努力讓台灣牛的記憶,可以繼續在年輕世代中延續。 攤開三百年前的台灣古地圖,耕牛身影映入眼前。長期研究台灣史的高苑科技大學講師邱淵惠,每次向學生講述台灣牛的歷史,總會從這張古地圖說起。 邱淵惠解釋,台江內海因為水淺,...
消失的自然河流|不當工程破壞河流生態
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改善計畫,在2017年第一批核可名單中,溪流整治項目,全國各縣市有三十多條河川、圳排,進入整治。如果再加入水保局、水利會等單位推動的河川治理,台灣的河川水域,將進入一個大變動期。
探索黑水虻|減少廚餘廢棄物
有人說,牠是僅次於蜜蜂,對人類最有用的昆蟲。不管是禽畜糞或廚餘,都可以被牠快速消化。牠的糞便可以做有機肥,牠本身更是高蛋白來源。這小小昆蟲,會是轉化人類煩惱、提供食物來源的救星嗎?
學校老宿舍的新命運|彰化高中日式舊宿舍何去何從?
台灣許多學校中的日式老宿舍,都面臨拆除危機,文化團體發起搶救行動。今天來看看彰化與台中兩所學校的老宿舍,透過它們的故事,思考老宿舍的新命運,究竟能創造什麼價值?
文蛤荒與慌|大量文蛤死亡反映什麼環境危機?
你是否發現,今年的文蛤價格漲翻天,過去一斤六、七十元的文蛤,現在漲到一斤一百元以上,就連產地的市場價格,也是以前的兩倍左右。從彰化到雲林,大量暴斃,養殖戶一片哀號。這場文蛤浩劫,背後反映著什麼樣的環境危機?
農地上的大工廠|農地設廠危及農業環境
農地上一間間工廠,構成西部平原的異樣風景,造就地方經濟,卻也帶來環境苦果。社會要求整頓,還給農村自然風貌,但是盤根錯節的歷史,卻讓生根的農地工廠,形成難以拔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