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的明天

記者 王晴玲

綠島是台灣東部最美麗的一顆珍珠,但是近幾年來,大量湧入的遊客卻讓這蕞爾小島難以負荷,綠島鄉公所決議,民國九十三年開始,對每一位到綠島的民眾將課徵五十元的生態稅,創下台灣首例。也讓更多人開始思考綠島的明天該怎麼走。

綠島是個標準「看天吃飯」的地方,因為綠島人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觀光。靠著一曲「綠島小夜曲」營造出來的神秘感與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生態,綠島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一探究竟。

海洋是綠島最珍貴的資源,被稱為大香菇的活體珊瑚,推估已經有120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老的活體珊瑚,每每令潛水者大為驚豔!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潛水者前來體驗綠島的美。

但是過多的觀光客卻也成為綠島生態的浩劫!浮潛的遊客一腳踩在珊瑚上,造成的傷害可能好幾十年都無法彌補。而綠島的動植物生態,也因為過多遊客的侵入干擾,面臨生存危機。一條為了方便遊客的環島公路,卻讓必須橫跨馬路前往海邊產卵的寄居蟹,常常成為機車輪下的受害者。

呼嘯而過的摩托車,讓綠島白天晚上都不得安寧。對於綠島人來說,人變多車變多,但是他們的收入卻沒有跟著變多,因為削價競爭,綠島現在出租一台摩托車,一天只要兩百五,業者簡直快要無利可圖。

另一方面,遊客暴增,旅遊品質也跟著每況愈下。種種的亂象,讓綠島人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有人提議,用遊客總量管制的辦法來減少綠島環境的負荷,但是這直接衝擊了一年生意只能做半年,靠觀光客維生的店家。利益的考量下,總量管制困難重重,環境的破壞卻又不能任其毫無管制,於是這個人口只有三千多人的離島鄉,在地方自治的權限下,決定要對入島遊客徵收生態稅。

『生態稅』的觀念來自歐洲,是指「利用稅收的調節手段,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和產品進行徵稅的措施,其目標在於減少環境中的污染,減少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資金用於環保行為,最終提高經濟效益。」

台東縣綠島鄉徵收生態稅的決定已經得到財政部認可,從明年開始,每一位到綠島觀光的遊客可能都要隨船票或飛機票繳交五十元的生態保育維護費。以綠島目前每年大約有三十萬遊客來估算,徵收每人五十元的生態稅,大約可以有一千五百萬的收入。綠島鄉公所希望將來能把生態稅的收入用於保護環境、生態復育、並且從事旅遊導覽人員的訓練工作。

徵收生態稅除了籌措經費,用於生態保育,實踐「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多少也有點以價制量的味道。不過作為台灣第一個徵收生態稅的地方,綠島鄉公所的態度相當謹慎保守,定出一個人五十元的稅額。但是學者關心的是,收取生態稅除了金錢收入外,能不能喚起觀光客對於綠島生態保育的認同,才是生態稅重要的關鍵意義。

明年行政院大力推動台灣的生態旅遊,綠島被選為第一個示範景點,生態稅的開徵,對綠島來說,不只是增加了一筆金錢收入,更指出一個關心環境、愛護生態的新方向。

當愈來愈多的綠島人開始對這片土地有了不一樣的思維,綠島的明天會是什麼風貌,能不能夠如願成為第一個生態旅遊的示範地區,相當令人期待。

集數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