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觀念裡總認為「廁所」是一件上不了檯面的事,更談不上什麼學問,以至於在台灣很少對於廁所進行認真的思考探究。其實,廁所的學問大矣!如何從了解人的需要出發,設計一個真正人性化的廁所,到如何從環境的角度出發,設計一個減少水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排泄物處理系統,在在需要創新的思考與細緻的研究,幸運的是,這幾年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這門廁所的學問。
方便‧不方便
建築師吳明修先生是這幾年台灣「廁所改革」的推手。四十多年來設計過的作品包括學校、博物館、商業大樓、醫院等等。這幾年他將研究的焦點轉向公廁,台北市陽明山公園的兩間公廁是他的代表之作。這兩間公廁被譽為是台灣最無障礙、最人性化的公廁,輪椅族、人工肛門患者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裡面也替兒童、甚至月事來的婦女,做了體貼的設計。
當政府部門積極重整觀光資源,計劃在2008年達到觀光客倍增的理想與目標,但是大部分觀光地區的廁所,卻仍然是讓人卻步。今年十月,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公佈一項對南部八縣市,一百多個重要公廁的評鑑,結果南部最重要的觀光區幾乎都達不到標準。位於觀光景點的骯髒公廁,令人大煞風景。
從蓋博物館、高樓大廈,到設計一棟小小的公廁,吳明修認為,所有的建築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需要。而廁所的革命,就是從關心人的需要開始著手。
高山上的廁所
在三千公尺以上、缺水缺電、年平均只有攝氏5度的高山,要怎樣搭建廁所?高山上的方便問題,對於國家公園清潔人員以及登山隊伍來說,一直都是一件麻煩的事。以玉山為例,這個著名的國際級登山路線,每年有大約五十萬的登山客想去登玉山主峰,但是因為受總量管制的緣故,玉管處一年只核准四萬一千多個人,平均一天大約一百五十人。雖然有總量管制,但是登山客在短短8.5公里的山路上所製造的排泄物,對於高山環境已造成不小的影響,不但破壞景觀、污染水源、也將病菌從平地帶上高山。
今年十一月,在吳明修建築師與工研院環安中心的合作下,一座高山「乾式生態廁所」誕生了。所謂乾式生態廁所是應用有機廢棄物醱酵的技術,將人體排洩物與木屑、腐熟堆肥等攪拌後,經過醱酵轉換成水及二氧化碳排放。最後的產物可以當成有機肥,回歸大地。同時,廁所外架設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系統,可以產生電力,維持廁所的通風與照明。這座乾式生態廁所,結合了建築、景觀、環工、再生能源等等的專業,十二月起將開始運作,肩負起解決高山方便問題的大業。
從廁所到公園
廁所的排泄物,有可能灌溉出一片美麗的溼地公園嗎?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事,在台南的二行社區與灣裡社區發生了。
台南縣仁德鄉二行社區是一個都會區邊緣的小聚落,缺乏污水下水道系統,也沒有化糞池設施,生活污水與排泄物全部經由社區外的排水溝,直接流入二仁溪。
2001年,研究人工溼地的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工系教授荊樹人提出了以人工溼地淨化生活污水的構想,得到二行社區發展協會的支持。整個人工溼地地點的尋找、施工,都由二行社區居民出力完成。
人工溼地設計的概念,是依循自然生態的淨化機制,達到淨化廢污水的目標。在這個佔地500平方公尺的人工溼地裡,包括兩個表面流動式人工溼地、一個表面下流動溼地、一個放流水池,種植本地水生植物如蘆葦、香蒲、空心菜等等。經過人工溼地淨化後的廢水,回收後用來澆灌園區中的椰子樹等植物,形成一個社區居民休閒聚會的好地方,甚至成為附近學校老師進行自然教學的戶外教室。
在過去農業時代,水肥曾經是人人想要的有價資源,如今,水肥卻成為都市的沉重負擔。人工溼地處理廢污水的成功案例提醒了我們:興建下水道並不是解決排泄物與污水的唯一方式。過去我們總是以下水道的普及率,當作是都市進步的指標,卻忽略的將污水與排泄物透過漫長的管線,集中到污水廠處理,所耗費的資源。從環境的角度出發,排泄物也可以找到永續利用的方式。